载人航天:逐梦空间站时代,“神十二”箭在弦上(3)
进舱之后,他用了十几分钟完成接收飞船程序,并把确认单交给工程师。
关舱门前,工程师对杨利伟说:“利伟,明天见。”
杨利伟微笑着答:“馆长,咱们明天见。”
几句简短的问答背后是无声的默契和信任。杨利伟成功返航后,在欢迎仪式上又见到了这位工程师,他们笑着拥抱,共同庆祝中国首次载人飞行的圆满成功。杨利伟对工程师说:“咱们又见面了,馆长。”
这位工程师后来一直被杨利伟称为“馆长”。
接续奋斗,载人航天一步一脚印
时间来到2005年10月12日,费俊龙、聂海胜2名航天员搭乘神舟六号飞船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入轨。10月16日,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安全返回。那次任务实现了“成功发射、正常飞行、安全返回、航天员健康出舱”的任务目标,突破掌握了载人飞船“多人多天”在轨飞行关键技术,积累了人在太空较长时间驻留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提高了工程全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三年后的2008年9月25日,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3名航天员搭乘神舟七号飞船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入轨。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实施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任务实现了“准确入轨、正常运行、出舱活动圆满、安全健康返回”的任务目标。那次任务中,中国突破和掌握了空间出舱活动技术,实现了空间技术发展的又一个重大跨越。
那是景海鹏第一次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当时的他还不知道,他还会随神舟九号、神舟十一号,第二次、第三次飞向太空。
三次执行载人航天任务,景海鹏一次比一次状态好。他曾公开谈到三度飞天的感受,第一次是“激动”,第二次是“幸福”,第三次则是“享受”。
“神七”任务的重点是出舱。景海鹏早在“神六”任务后就攒着一股劲儿,制定了“魔鬼训练计划”,利用3年时间认真学习理论,特别在低压舱、舱外服理论与操作技能方面做了重点准备。漫长而艰辛的努力过后,他终于在2008年和战友翟志刚、刘伯明一起携手圆梦太空。那个时候,距离他加入航天员队伍已过去整整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