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余庆:“一村一项目”“统”出新动能
2018年,贵州省余庆县财政安排100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探索建立股份合作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20个,实施70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发展项目90个,村集体经济积累达3900余万元,其中30个贫困村集体经济积累达1100余万元,关兴镇“两单一联”利益联结机制获全省推广……数字的背后,是余庆县推行“一村一项目”集体增收行动激发出来的乡村发展新动能。
打破瓶颈,增收有了新路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壮大集体经济是题中应有之义。“发展集体经济,不仅是经济课题,更是政治命题。”余庆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刘体华说。为了给集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今年初,余庆县推行“一村一项目、一村一公司”集体增收新路径,不仅鼓了集体经济的腰包,而且提了广大干群的精气神。
村集体要突破增收瓶颈,仅靠村级组织显然缺乏“话语权”,余庆县则将这项工作提升到全县层面来推动、落实。围绕“消除一批经济薄弱村、提升一批经济一般村、打造一批集体增收示范村”的目标,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实施意见(试行)》《关于成立余庆县村级集体经济投资决策委员会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县委组织部牵头组织镇区找出路,邀请专家“会诊”谈思路,积极探索建立股份合作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好路子,指导全县各个村(居)至少培植一项增收产业;整合涉农资金,从过去的“撒胡椒面”向“注一个漏斗”转变,快速推进“一村一项目”,吸引更多的金融和社会资本流向乡村。
“壮大集体经济,领头人是关键!”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杨玲认为,要有能人来做,带动一批口碑好、带富本领高的“双强”书记脱颖而出;要有本领会做,邀请专业人才或行业领军人才,围绕种植养殖、加工贸易等增收项目,对村(居)干群展开培训;
要有激情想做,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11名村党组织书记享受乡镇副科级干部经济待遇,建立民选干部等基层干部报酬保障机制,现行标准位居全省、全市前列,切实激发干部干事创业内生动力。
外引内援,党员干部带头,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过去总是“抄手看”的群众现在更喜欢“拍手赞”“动手干”。
“统”出活力,有集体就有“经济”
“发展集体经济,就要尊重首创,鼓励大胆试、支持勇敢闯。”刘体华坦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得充分、“统”得不够,导致有集体无“经济”的现象普遍存在,余庆县“一村一项目”强化“统”的功能,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巧借外力,集体从“添绿”中“生财”。关兴镇沙堆村与贵三红公司和温氏集团等企业通过订单合作的模式,发展生猪、食用菌、豇豆、辣椒等产业。一年下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发放给贫困户的利益分红就有10万元。
——整合资源。“岩门坡,穷窝窝,一年才收一撮撮,养个媳妇要挪窝。”这曾是大乌江镇红渡村的真实写照。如今的红渡村,依托集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于一身的优势,结合农村闲置土地、闲置房屋、富余劳动力多的特点,通过招商引资共建共营、组建专业合作社集体经营、固定资产出租联营切实整合“三闲”资源,实现“三利”目标。
“过去农村已经建设得比较漂亮了,但却是闲置的资源,通过‘旅居农家’这一‘四在农家’升级版的打造,带动农民实现了从‘建设新农村’向‘经营新农村’的转变。”红渡村党支部书记周子婷告诉记者,如今村里余庆坊项目直接带动10%的村民就业,相关延伸产业带动就业超过40%,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慢慢回到了村里。
——增强内力。花山苗族乡万里村是省级二类贫困村,2017年因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群众反映差等原因被评为后进村。村党支部统筹资源、统筹路径,抢抓全省“三权分置”试点机遇,大力实施“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模式,发展白茶6000余亩、花卉苗木2000余亩,见效益后公司占股50%、村集体经济组织占股30%、农户占20%,实现了村集体、群众“双增收”。截至目前,该镇村集体累计收入30余万元,村集体收入达9万余元,极大地激发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激发活力。龙溪镇木叶顶村党支部被列为遵义市后进村党组织整顿对象,最根本原因是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党支部痛定思痛、改革创新,在县镇的指导帮扶下,探索股份制合作模式入股龙溪镇强村兴龙公司,实现收益7万元,提升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全面促进后进村变“后劲”村。
因地制宜,做好“统”的文章,各地巧打优势牌,最终以思路打开出路,路径成为现实。
村强民富,村民获得感不断提升
集体富则村强,村民的获得感也得到不断提升。关兴镇是遵义市整镇整村脱贫的示范点,是余庆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全镇所辖3个村均被列为贫困村。为加快整镇整村脱贫致富步伐,今年以来,关兴镇党委坚持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的“重大引擎”,以创新“股份合作”模式为突破口,探索横向配股搭平台、定向参股铺产业、单向合股双增收三大路径,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实体12个,集体经济积累达600余万元,在发展集体经济过程中探索的“两单一联”模式被省委组织部选编为抓党建助推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并在全省推广。
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产业日渐兴旺,村级福利增多,社会治理改善,一系列“连锁反应”正在乡村悄然发生。松烟镇党委书记李毅说,发展集体经济,就是确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有米下锅”,而且还能做出风味独特的大餐。
目前,该县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实施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完成了全县30余个村支部的优化升级;“三改一化”工程实现全覆盖;“组组通”公路建设覆盖率达90%以上。通过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和获得感。
村强带动民富,也带来了乡村民生和谐和美好生态环境。如今,松烟镇二龙村、大乌江镇红渡村、关兴镇沙堆村等昔日的贫困村,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泥泞的小路变成宽阔的大路,低矮的平房换成了栋栋小楼,人民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了、腰杆也挺起来了。(徐启俊记者刘久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