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院师生进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生产(2)
师生们说:“人下不去,就用声音、画面,把知识和信心送过去!”
农民们说:“讲得清楚,听得明白,专家们送来及时雨,解决了大难题!”
聚焦需求,应对疫情出实招
几天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大教授邓秀新,在某电商平台直播间介绍秭归脐橙,从种植、口感到食用价值,讲得明明白白。
当天,这场由柑橘专家和秭归县领导主持的直播,共销售秭归脐橙8300单,约6万斤。
抗击疫情,聚焦特殊时期的特殊问题,一大批专家教授发挥专业优势,为农业生产经营出谋划策。
“要注意菊株萌条的长度,掐头要及时,萌条一旦长到繁殖规格,就立即采穗扦插扩繁。”这几天,南京农大菊花育种团队的管志勇教授,正忙着在线上指导菊花育苗;网络的那头,是湖北麻城市福田河镇。这里的“福白菊”因为独特的药用价值,相比往年更加供不应求。
菊花育种团队通过前期实验,将菊花定植时间后移将近1个月。“我们将繁殖时间推迟到了5月中下旬,从前两年的田间情况看,既不影响小麦油菜等前茬作物的收割,还足足节省了1个月的田间作业时间。”管志勇教授告诉种植户,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
如何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如何尽快把“三农”短板补实,降低疫情影响、稳定农业生产?疫情发生之初,这些问题就成为全国各农业院校师生们脑海中最重要的课题。
山东农业大学19名专家、教师和63名研究生迅速行动,通过线上调研、电话采访等形式,对全省16地市130个县区675家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摸底。最终,一份题为《新冠肺炎疫情对山东农业的影响与应对建议》的智库报告提交到山东省领导的案头。
在四川农大,由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研究智库负责人陈文宽教授主持,多位学者共同完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影响及对策建议研究》;华中农大的学者们则从经济、公共管理、食品安全、农业科学等角度,针对疫情对农业发展、乡村振兴与农民工就业、脱贫攻坚的影响等问题提出具体建议;中国农大国家农业农村发展研究院深入调研,形成了几十份关于疫情对农产品生产、养殖业以及食品安全的影响和应对举措等专项报告。
这一份份来自农业高校的建议报告,彰显了高校科研思想库、智囊团的责任担当。
战疫不松懈,耕种满田畴。从校园到田园,从线上到线下,到处活跃着农业院校师生们科技报国、服务“三农”的身影。他们把论文写在田野间,把答卷融进果实里,助力抗击疫情,决战脱贫攻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