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布陇原科技小院里,创新成果正逐步走进田间
在甘肃省临夏州东乡县达板镇红柳村,村民在田间播种马铃薯。 新华社发(史有东摄)
田间试验、高产示范、指导培训……这几天,甘肃临洮马铃薯科技小院的师生一大早就开始忙碌。他们正在进行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科普宣传。
甘肃临洮马铃薯科技小院是由甘肃农业大学针对临洮马铃薯特色产业牵头组建的,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创新平台。
像这样的科技小院,甘肃农业大学已获批建立了21个,分布在甘肃省内10个市、州。这些科技小院的服务范围涵盖甘肃省主要栽培农作物和特色畜禽类。它们的建立为打造乡村振兴“青年样本”,助推农民增收发挥着积极作用。
创新培养模式,孕育“三农”人才
消毒、扎针、注射……在甘肃夏河牦牛科技小院,一名研究生正在参与牦牛疾病诊治。他告诉记者:“通过参与项目和基地建设,我提高了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服务于‘三农’工作,助推乡村振兴。”
在甘肃夏河牦牛科技小院,每年约有30多名研究生在此从事牦牛高效健康养殖与疾病诊治、圈舍周边生态环境治理等实践活动。
夏河牦牛科技小院负责人余四九介绍,学生经常走进牧区,了解牧民在牦牛养殖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帮助牧民为牦牛建立健康档案、完成人工授精和妊娠诊断等工作,践行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的“四零”科技培训和服务。
“我们还形成了老师带学生、老生带新生的模式。”余四九介绍,这种模式不仅帮助学生快速适应环境,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激发他们的责任心,增强学生对乡村振兴事业的认同感、参与感。
不只是夏河县,甘肃各地的科技小院都坚持深化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甘肃临洮马铃薯科技小院运行以来,先后有10余名研究生参与研究工作。甘肃永昌奶绵羊科技小院建成后,邀请国外畜牧专家前来作学术报告和技术指导,培训师生共计270人次。
加强科技赋能,助推成果转化
科技小院解决了甘肃农业大学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科技创新与生产需求脱节、科技人员与农民需求脱节问题,找到了撬动乡村振兴的支点。
甘肃省永昌县是传统养羊大县,有天然草场400多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近300万亩,为奶绵羊养殖创造了条件。科技小院科研团队发现,虽然该县畜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但也存在养殖设施落后、牧民营养健康意识差、品牌增值渠道有限等问题。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