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防控突发疫情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中国官方27日在北京表示,“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简称“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10年来,中国突发急性传染病应对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大突发疫情已实现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应对的转变。
中国科学技术部重大专项办公室当天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教司举行“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成果新闻发布会。
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副主任杨哲指出,“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实施以来,中国防控突发疫情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从2003年SARS(“非典”)时期的“守望相助”到甲型N1H1、H7N9禽流感的“有效应对”,从P4(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实现“积极防控”,成功构建全球最大的突发急性传染病预警、监测、实验研究体系,到控制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寨卡传染病输入,援助非洲阻击埃博拉疫情,进而实现“主动出击”。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教司监察专员刘登峰说,“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以完善国家传染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全面提升中国传染病的诊防治水平为目标,其2008年实施以来成效显著,使中国突发急性传染病应对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大突发疫情实现从被动应付到主动应对的转变。
同时,该重大专项还突破一批制约艾滋病、乙肝、结核病诊防治的关键技术,为中国保持艾滋病低流行水平、乙肝向中低流行水平转变、肺结核新发感染率和病死率降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徐建国介绍说,“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实施以来,在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方面重点部署,已投入28亿元人民币支持170项科研项目,大大提升了中国应对季节性流感及其他突发疫情防控中的监测预警、诊断和治疗的科技创新能力,主要体现为流感监测预警能力大幅提升、病原体检测确证能力不断增强、优化临床救治方案显著降低病死率、疫苗应急研发及储备能力显著提高等。
他表示,“十三五”期间,“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将构建完善的传染病防控综合技术网络体系,提高新发突发传染病监测、预警、检测和重症病例救治能力,自主研发传染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技术及产品,制定适合中国人群的重大传染病临床治疗方案,降低新发感染率、病死率,有效提升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能力,培养传染病防治人才队伍,以进一步提高中国传染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控制水平。
据了解,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实施期限为2008年至2020年,目前已进入最后攻坚阶段。(完)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 [卫生舆情]鼻咽癌治疗获新突破 国产PD-1治疗鼻咽癌将给患者带来福音
- [卫生舆情]“健康中国·2019茶文化活动周启动会暨寻找最美中国茶文化传承人
- [卫生舆情]湖北省就武汉生物公司效价不合格百白破疫苗问题问责11名干部
- [卫生舆情]一家四代扎根沂蒙山区 守护乡亲健康70年
- [卫生舆情]专家解读:提升抗癌药物供应保障能力 创新与仿制缺一不可
- [卫生舆情]北京:小型食品业将实行许可和备案管理制度
- [卫生舆情]转基因食用植物油应按规定显著标示
- [卫生舆情]健康扶贫三年攻坚行动全面实施
- [卫生舆情]出生打满分 8斤宝宝为何测不出血糖?
- [卫生舆情]2017年度药品检查报告显示:不符合GMP要求是“老大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