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 做科技创新的尖兵
11月28日,新当选中科院院士在中科院学术会堂广场合影留念。新华社发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中国科学院院士每两年一次的增选总会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但作为院士、特别是新当选院士,他们却并不想站在聚光灯下——在中国科学院学部举行的2017年新当选院士座谈会上,院士们纷纷表示:院士只是科技队伍中的普通一员,将继续做好研究、提携后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时期,成为科技创新的尖兵,作出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贡献。
成绩源于科研兴趣与祖国需求的结合
新当选院士、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邵明安说,他对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周光召说过的一句话记忆犹新:“周院长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对科学家而言,将自己的科研与祖国的需求结合起来,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事吗!
新当选院士们纷纷表示,自己的成长得到祖国的支持和关怀,成绩的取得更是将科研兴趣与祖国、人民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的产物。
新当选院士、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赵宇亮研究员说:“过去五年,是我国科技发展最好的时期,全国科技工作者砥砺前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取得了一批引领世界的科技成果,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今天我们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正是在这个最好时期中成长起来并脱颖而出的。”
本次院士增选中,有两位来自香港的科学家成为新当选院士,香港理工大学的滕锦光是其中之一。滕锦光说,他是温州人,1979年考入浙江大学,他的“成长离不开国家的培养和支持”,不仅是求学期间,在科研中也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的支持。滕锦光表示,除了在本领域继续钻研,他还将积极推动香港与内地的科技合作,并利用所学,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
新当选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陈志明研究员1994年从德国回到祖国,“那时,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我们国家有今天这样的发展”!能够参与国家的建设,亲历这翻天覆地的改变,让陈志明倍感自豪。他说:“我们都能够感受到中国要做世界科技强国的勃勃雄心。在这个过程中,基础研究,特别是数学,应该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在今后的道路上,我将更专注于数学研究、专注于学问,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贡献。”
从新起点出发,继续锐意创新
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白春礼说:“院士是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但是最高学术称号并不一定与最高学术水平直接画等号。科学没有最高,只有更高。”他希望院士们能够永葆科学家的本色、恪守科学家的本分、冷静清醒地看待过去取得的科技成就,为自己树立更高的学术目标。
而这,也是新当选院士们对自己未来的要求和期许。
新当选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教授是临床医生,也是医院管理者。他说,成为中科院院士是一个新的起点,他为自己做了一个新定位:“第一要以医德为本,修身为上。要务实务学务廉、廉洁自律,带头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第二要以病人为本,修术为上。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用已掌握的最新技术诊治、关心好每位病人,更加大胆创新、潜心研究、推进转化,让更多更好的创新成果应用于临床诊治,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第三要以情为本,修医为上。要培养更多更好的年轻人才,共同攻克医学上一个又一个难题。同时应该有更高的格局、更宽的视野,为国家科学技术重大问题建言献策。”
新当选院士、南京理工大学芮筱亭教授从事的是兵器科学与技术研究。他认为,这个领域更需要基础与应用相结合,而兵器的先进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理论的功底与突破的程度”。他相信,中国科学家可以在重大工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我想这也是中国现代工业迅猛发展过程中所期盼的”。
赵宇亮说:“当选院士是我学术生涯的新起点。我要怀着如履薄冰、永不松懈的心情踏上明天的征途。面向我国科技和教育的新高地,瞄准科技强国的新目标,继往开来,不断进取,引领科学创新与技术变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院士称号是一种荣誉和肯定,更是一种重托和使命。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承诺书中所说:“遵照《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履行院士应尽义务,珍惜院士荣誉,发挥明德楷模作用。我将致力于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弘扬科学精神,恪守科学伦理和道德准则,发扬优良作风学风,普及科学知识,承担学部组织的相关任务,为学部发挥国家科学思想库作用作出贡献。”(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