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园难入园贵”困局突围:两个中部城市的探索之路(2)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在江西省赣州市经开区办事处章江幼儿园遇到了正在接孩子的家长赵燕妮,“我们这里以前是一片村庄,孩子要到更远的地方上幼儿园,而且是私立的,一个学期得1万元,幼儿园的老师经常换,孩子很不适应。今年,小区楼下的这个公办园开了,我们马上回来了,一个学期保教费只要1500元。”
公办园学位增加,入公办园难的问题得到了缓解,入园贵的问题也同时得到缓解。
探索二:把新建园变成优质园
公办园数量迅速多了起来,并不意味着问题全部解决。
“我们不仅要收得回还得接得住,最终还得办得好。”赣州市教育局学前教育科科长曾丽芳说。
只有真正把收回的公办园办成优质的学前教育资源,才能真正解决“入园难”的问题。
两个省份不约而同选择了用已经成熟的优质品牌带领新园办园的办法。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在武汉硚口区了解到,刚刚于今年9月开学的汉江湾幼儿园就是由硚口机关幼儿园接管的。硚口机关幼儿园是有60年办园经验的市级示范幼儿园,接管了汉江湾幼儿园之后,便向新园派驻了园长、执行园长、保健老师、班主任等10个人。这样,新园和总园之间在办园理念、管理、师资和保教质量等方面基本可以做到同步。而这已经是硚口机关幼儿园接管的第三个幼儿园了。
这种1+N的模式在较短的时间实现了优质办学经验的“复制”“粘贴”,迅速提升着新园的办学质量。
“我们主要是采用中心园建分园的形式,中心园派出园长、教师,一起组织各类环境创设、游戏探究等研讨活动。”江西省赣州市经开区黄金岭街道办事处中心园园长郑巧燕说。郑巧燕现在也是章江幼儿园的园长,她日常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组织分园和中心园的老师一起培训和教研。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些家长之所以选择民办园,一方面是因为身边公办教育资源短缺,还有一些家长则认为“高端民办园能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武汉的家长李娜抱有这样的想法:“我最初把女儿送到了一个民办幼儿园,幼儿园每天会在家长群中上传很多视频,我们随时可以知道孩子在幼儿园学了什么。”
后来,李娜把女儿送到了所住小区中的公办园——汉江湾幼儿园。最初,李娜还有些焦虑,因为她发现公办园的老师们根本没有时间实时给家长上传视频。但是,一个月后她的焦虑打消了,一天,李娜一家人在吃饭的时候,她无意间把勺子放在了碗边上,女儿看了一会儿突然说:“妈妈你看,这像不像一个跷跷板呀?”
“女儿进入公办园之后最大的变化是变得更灵活了,她不再是表演一段儿歌或者跳一段舞,而是学会了思考。”李娜说,女儿的这种变化让她惊喜。
探索三:迅速提升乡村幼儿园质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解决“入园难”问题上,除了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和提高办学质量,作为革命老区、经济落后地区的赣州市还面临着更为复杂的问题。
记者在赣州市赣县区了解到,该区是2016年年底才撤县为区的,近几年,人口从10多万人增加到20多万,“每年新增的学前教育适龄儿童就有1000人左右。”赣县区教育科技体育局局长谭裔明说。
“正在开发的楼盘必须配建好幼儿园,否则审批图纸这一关都过不了,在此之前一共有11个小区配建幼儿园,到目前为止还有两家高收费的民办园没有收回,下一步准备把这两个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谭裔明说。
赣县区现在面临着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心城区的外延,另一个是本地乡村的城镇化。因此,赣州市还面临如何解决乡村孩子上好幼儿园的问题。
赣县区幼儿教育办公室主任黄邦英介绍,赣县区2016年的公办入园率只有21%,成为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后,政府的投入增加了很多,在全区19个乡镇都办起了公办园的中心园。
这些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一些“村小”闲置下来,赣县区便把这些闲置资源改建成了幼儿园,或者利用“村小”的部分闲置空间办成“村小”附属幼儿园,现在建成的村级办公幼儿园已达144个,“基本能满足村民就近入园的问题。”黄邦英说,另外,赣县区还争取中央财政支持,从2016年起在该区设立了农村学前教育巡回支教点106个,招募巡回支教志愿者212名,安排他们到106个支教点开展巡回支教。同时,利用赣州市义务教育教师控制数政策,2018年以来,补充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50名。
记者在两个省份采访时发现,几乎每一个幼儿园的园长都提出,正在为人和编制的事着急。
即便不断挖掘潜力,空缺依然很大。
好在,办法总比困难多。
据了解,赣州市今年提出了三条措施:一是事业单位改革收回的空编向公办幼儿园倾斜;二是对照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通过核定公办幼儿园聘用教师备案数的办法,实行公办幼儿园专任教师总量管理;三是对保育员、卫生保健人员、财会人员、安保人员、炊事员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