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文物也可变“萌物”
从2016年拍摄故宫稀世文物修复故事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到2017年年末以综艺形态演绎国宝前世今生故事的《国家宝藏》,文物题材逐渐蔚成风气。乘着国学热的“东风”,2018年元旦期间,《如果国宝会说话》“横空出世”。与印象中严肃正经介绍文物的节目不同,《如果国宝会说话》活泼生动,使文物拟人化,说是颠覆了公众对文物科教片的固有印象也不为过。延续这一主旨,最近上映的《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依旧没让观众失望。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形容中华文化时最常用的两个词。而作为中国历史上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节点之一,战国至秦汉这一历史时期提供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范式,其所创造的人文精神的丰富程度当然不用言说,本季的节目便是聚焦于这一历史时期。与上一季相比,《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涉及的文物类型显然更加丰富:上至皇室贵族下到平民百姓;既有描摹“阳春白雪”的礼乐文化,也有叙述“下里巴人”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娱乐生活无不囊括其中,尽显文化特色。
从整体的节目制作来看,本季节目依然延续了上一季的精华,甚至在“该有的都有”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对于观众来说,文物本就是有一定“观赏门槛”的,懂的人可以说得头头是道,不懂的人大概只能走马观花。所以,如何在简化的基础上加以“优化”,是众多文物类甚至文化类综艺立足的关键。特别是作为主要的受众群体,身处快节奏生活中的年轻受众大多拒绝枯燥、刻板、“传统”,渴望有趣、新奇。如何用年轻人的方式与年轻人对话?
首先便是时长,与其他文化节目有所不同的是,《如果国宝会说话》一改往常40分钟甚至一个多小时的时长,以微观文物个体体现宏观历史背景,每集只有5分钟,利于互联网传播,以碎片化的时间快速了解文物,继而了解历史。虽然告别了长篇大论、饱含知识点的讲述,但它“干货”同样不少,“浓缩的才是精华”。例如,第二集中播出的战国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制作组采用激光扫描技术将壶身的图案投放到荧屏上,从战斗之时的攻守阵形、战斗姿势到战争之后庆功宴会上的舞乐欢歌,一副战国时期战争的群体画像在5分钟内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者,便是一直为人称道的制作画风与解说词。你能想到“放低自己”指的是秦始皇兵马俑中的跪射俑吗?还有“我头上有犄角”“云的计算”“Duang”“汉代击鼓说唱陶俑‘C位’出道”,这些都是《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所涉及的文物宣传海报上印制的文字,迎合当下的语言热点。制作画风上同样如此,例如第一集中的“鹰顶金冠饰”,上一秒还是金戈铁马、硝烟弥漫,下一秒中画风突变,用拇指玩偶还原整个战争过程,不禁令人会心一笑。第十九集“狸猫纹漆食盒”将文物与时下年轻人中流行的短视频文化结合了起来,“大金链子”“黑墨镜”再加上年轻人大多熟悉的魔性音乐,文物上的狸猫漆画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当然,节目的制作虽然以适应当下潮流为“噱头”,但同样不失专业性、严谨度。这一点从介绍曾侯乙编钟的一集中中国唱片总公司于1986年3月29日录制的音频代替解说词的设计方式便可见一斑。而文物变“萌物”,不仅让枯燥的文史知识变得有趣,更重要的是,击中了年轻观众的内心,便于让文物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正如节目的制作初衷,记住文物,不忘历史。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 [文化热点]陈晓卿否认《风味人间》"带货" 食物背后总有故事
- [文化热点]2019年演技竞演类综艺即将爆发 何炅当评审遭质疑
- [文化热点]"知否"湖南卫视定档 冯绍峰赵丽颖演绎夫妻"
- [文化热点]南方盛典电视剧年会召开 尤小刚:好的电视剧就像盖房子
- [文化热点]"屏保CP"感动观众 《大江大河》的时代很纯很真实
- [文化热点]《大江大河》收视登顶 厚重题材不只是父母辈的“菜”
- [文化热点]线下+线上一体传播 电视"牵手"网络好看又好玩
- [文化热点]《天水来的姑娘》:礼赞新生代进城务工者
- [文化热点]八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必由之路》即将播出
- [文化热点]影视圈年轻力量崛起 新生代演员扛戏还得靠真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