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举办36年的"奇迹节目" 登上吉尼斯纪录的春晚
1983年春晚节目单。翻拍/本报记者方非
1984年春晚上,陈佩斯、朱时茂表演小品《吃面条》。电视截图
2002年2月11日,《北京日报》2版
▲1983年2月4日,《北京日报》2版
▲2004年5月25日,《北京日报》2版
▲1992年7月3日,《北京日报》5版
1984年1月31日,《北京日报》2版
在春晚彩排期间,黄一鹤(左一)习惯用一副扑克牌研究晚会节目编排。翻拍/本报记者方非
1983年春晚上,李谷一演唱《乡恋》。电视截图
▲1983年春晚的四位主持人,从左至右为王景愚、刘晓庆、姜昆、马季。电视截图
1983年春晚动画片头。 翻拍/本报记者方非
1983年除夕夜,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以直播的形式欢乐登场。从此,中国人的团圆夜守岁有了春晚做伴。拥有亿万观众的春晚甚至击败了美国奥斯卡颁奖晚会,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
春晚的诞生
在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上世纪80年代,解放思想的号召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积极响应,电视文艺界也不例外。过去,央视的迎春晚会大都是“录像晚会”,新意不足、吸引力不够。1982年深秋的一天,央视决定要把1983年的晚会办得不同寻常。
央视下这个决心是有“底气”的——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让中国经济开启了迅速发展的新阶段,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随之提高,电视观众家里的“物质基础”比过去雄厚多了。1962年,全国电视机数量尚不足1万台;到了1982年,全国电视机数量已经达到2761万台,且每年都以几百万的数字增长。1982年,全国的电话用户也超过了300万。晚会想做的种种创新,有了上面这些物质基础打底,就能顺利实现了。
因为1983年的晚会从内容到形式和从前大不一样,所以再沿用过去“迎春晚会”的名称就不太合适了。这台充满创新元素的晚会最终定名为我们今天熟知的“春节联欢晚会”。据本报1983年2月4日2版《除夕联欢 电视观众电话点“知音” 新春同乐 幽默大师“月下追韩信”》报道,1983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是以直播的形式与大家见面的,晚会由马季、姜昆、王景愚、刘晓庆作为主持人串场。除观赏晚会已准备的基本节目外,北京观众还能通过四部专用电话点播参加晚会的演员演出自己想看的节目。
回忆1983年的春晚,观众公认的最大一个高潮,是李谷一演唱歌曲《乡恋》。《乡恋》诞生于1979年,是电视片《三峡传说》的主题歌,是当时红极一时的流行音乐。可是,由于当时文艺界仍然受“高、快、响、硬”的风格影响,《乡恋》被批为“靡靡之音”,尽管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但在正式场合谁也不敢碰。春晚刚开始不久,新上阵的四部热线电话很快就热得快“着火”了,现场点播李谷一的《乡恋》的电话一个接一个,点播条装满了四五个盘子。几番斟酌考虑过后,在场的部领导最终决定顺应观众要求。
有意思的是,当工作人员听到领导的指示时竟立马慌了手脚。原来那时所有的歌曲都是提前准备好磁带,在现场播出时演员只要对口型就行,可是《乡恋》已经被禁播了好几年,录音师根本就没准备磁带!导演黄一鹤赶紧让大伙儿找磁带。最后,一名技术人员告诉黄一鹤,家里有《乡恋》的磁带。黄一鹤立即让他骑车去拿。20多分钟之后,这个小伙子满头大汗地把磁带取了回来。(2008年12月15日《北京日报》9版,《春晚破土——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诞生始末》)
《乡恋》终于在春晚上亮相了。由李谷一演唱的《乡恋》给了所有人一个惊喜,这个惊喜也把晚会推向了高潮。
“这不仅仅是音乐上的事,还是思想上的事。”李谷一说,《乡恋》就像改革开放初期文艺界的一颗信号弹。它的解禁,昭示着文艺创作可以丰富多彩,“各种形式的歌曲和演唱方法都应该有”。(2018年7月17日《北京日报》10版,《〈乡恋〉,流行歌坛一颗信号弹》)
第一次现场直播、第一次观众参与点播互动、第一次设立晚会主持人……1983年的春晚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从此,春晚成了电视文艺界的改革先锋,一个新的名牌电视节目由此诞生。除夕夜看央视春晚,也从1983年开始成为中国家庭数十年不曾改变的过年守岁“新年俗”。
春晚的巅峰
有了1983年第一届春晚带来的巨大惊喜和欢乐,人们对第二届春晚的期待值变得更高了。为了把春晚办得更加丰富多彩,央视在这一年放了许多“大招”,以至于1984年春晚成为后来历届春晚难以超越的巅峰之作。
据本报1984年1月31日2版《团结欢乐迎新春 访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剧组》报道,春晚的台本九易其稿,为了使节目安排紧凑、自然,创作组的同志还把节目卡片摆在地板上移来挪去反复推敲。导演黄一鹤对记者说:“今年的晚会,我们仍然采用现场实况直播和观众电话点播节目的方式。这样可以和观众直接交流,更加亲切。今年,点播节目的电话增加到四十部,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专线,北京观众可用六部直通电话。观众点播同一位演员节目的次数超过五十次,就争取为大家现场演播。为此,专门配备电脑计票……”据说,当时已经有心急的观众早早来信要点播节目了。
1984年春晚上,马季的相声《宇宙牌香烟》让人们笑声不断。不过最让人难忘的,还要数陈佩斯、朱时茂联袂演出的小品《吃面条》。陈佩斯演的试戏小伙儿生动鲜活,从一开始的欣喜贪吃到后来的撑得走不动道儿,他手中的一碗碗面条像接通人们开怀大笑的按钮,从头至尾让观众笑个不停。直到今天,人们每每想起或看到,也会情不自禁地笑起来。《吃面条》标志着中国喜剧小品的诞生,也成了春晚的经典节目。它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灼人的小品热,以至于后来如果一台晚会没有小品,人们就会觉得缺了点儿什么。
这一届春晚引起轰动的,还有首次邀请港台明星来演出。戴着金丝边眼镜、浅色洋装配一条深色围巾的香港歌星张明敏,以一曲深情的《我的中国心》风靡全国。当时还是业余歌手的张明敏,因在春晚演唱了这首激发人们爱国热情的歌曲,一下子成了国人眼中的巨星。
这一届春晚还产生了一个被历届春晚沿袭使用的经典,那就是由乔羽作词、王酩作曲的春晚压轴曲——《难忘今宵》。这首饱含深情的歌曲,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美好祝愿和对美好生活的期许:“难忘今宵,难忘今宵,无论天涯与海角,神州万里同怀抱,共祝愿祖国好……”
第一个小品、第一批港台明星、成为历届春晚结束标志的经典歌曲……1984年的春晚,成为春晚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标杆。
开门办春晚
1992年,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加快。这一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已连续举办了十年,成为全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人们总是对春晚有着特别高的期望,怎样办好春晚,自然也成了全国人民关心的热门话题。
在1992年7月3日,本报开辟讨论专栏《今年大年三十怎么过?》,为关心春晚的读者提供谈看法、提建议的园地,大家一起为办好春晚出点子。专栏开辟不到两个月,就已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数百封。翻看当年的报纸,一些读者的点子确实新颖实用,比如读者田云提出,春节联欢晚会没必要大改,可以借助全国的力量,发挥各个地方台的优势。读者夏雨也建议,可以让各地电视台将自己最好的节目拿出来,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比试比试,也能提高晚会质量。读者孔庆国则建议,把竞争机制引入节目的挑选之中,按音乐、舞蹈、小品、相声等分类,按参加“奥运”的格式在全国选拔,年三十决赛。
在随后开启的1993年春晚筹备中,央视提出“春节晚会大家办”,鼓励地方台推荐节目,对中选者予以奖励。并首次引入竞争机制,向央视各部门公开招聘春晚总导演。还在中国电视报刊登选票,请全国观众评选“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积极鼓励全社会为春节晚会献计献策。(1993年1月18日《北京日报》5版,《金鸡唱晓春来 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筹备就绪》)
此后,“开门办春晚”渐渐成了一个惯例。1994年,央视春晚剧组开展了“假如我来主办春节联欢晚会征文”、“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征集好节目”活动,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收到了全国各地数千封信函。为了获得好节目,剧组的脚印曾遍布广东、上海、安徽、湖南、河南等许多省市。1996年,春晚打破以往的格局,除中央台外,同时在上海和西安设立两个分会场,三地互传节目,展示除夕夜举国“大联欢”的场面。2004年,央视首次面向全国征集春节联欢晚会的策划方案和节目,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电局都积极向春晚剧组推荐节目……凝聚了全国人才智慧与精华的春晚,不断出新。
2012年4月3日,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击败了美国奥斯卡颁奖晚会和“超级碗”橄榄球比赛,被认定为“全球收看人数最多的晚会”,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
春晚网上直播
新千年的第一个春节,网上拜年成了流行新时尚,春晚也新潮地上网了。除夕夜,央视春晚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现场直播。据本报2000年2月7日1版《网上过年真热闹》报道,除夕之夜,北京的万千网迷放着家里好端端的大屏幕彩电不看,非要从网上看春晚直播。虽然那时的电脑反应速度异常缓慢,但网迷们还是执着地在网上欣赏着春节联欢晚会。
其实,真想从网上看春晚的,是那些因为工作或其他原因没能及时收看春晚的人们。像在北京一家医院工作的张大夫,就是在大年初一早上通过网络看的春晚。除夕夜正赶上他在医院值夜班,没能看成晚会。初一早上他刚到家,顾不上休息就立刻打开电脑大饱眼福。
2002年,春节联欢晚会实现了与网络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网络主持人首次在晚会亮相,与网友第一时间进行在线交流。除夕之夜,所有上网的观众都可以把自己对春节晚会现场的问题、意见和看法快速地反馈给晚会的网络主持人,而网络主持人也会在网上即兴回答网友们的问题。(2002年2月11日《北京日报》2版,《破解春节晚会“十大悬念”》)
从1983年至今,春晚已经连续举办了36年。这对一个电视节目来说算得上是个奇迹。如今,观众们的眼界开阔了,除夕夜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元化,但春晚始终都是人们心中关于除夕夜团圆守岁的美好记忆,记录着人们在改革开放好日子里的幸福。(文字:黄玉迎 制图:焦剑 历史资料: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 [文化热点]陈晓卿否认《风味人间》"带货" 食物背后总有故事
- [文化热点]2019年演技竞演类综艺即将爆发 何炅当评审遭质疑
- [文化热点]"知否"湖南卫视定档 冯绍峰赵丽颖演绎夫妻"
- [文化热点]南方盛典电视剧年会召开 尤小刚:好的电视剧就像盖房子
- [文化热点]"屏保CP"感动观众 《大江大河》的时代很纯很真实
- [文化热点]《大江大河》收视登顶 厚重题材不只是父母辈的“菜”
- [文化热点]线下+线上一体传播 电视"牵手"网络好看又好玩
- [文化热点]《天水来的姑娘》:礼赞新生代进城务工者
- [文化热点]八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必由之路》即将播出
- [文化热点]影视圈年轻力量崛起 新生代演员扛戏还得靠真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