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科技“智慧工地” 装上“超级大脑”让地标建设更快更智能
中国网11月9日讯 11月8日,由重庆市渝北区建委主办,渝北区质监站、重庆仙桃数据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五冶集团承办的“2018年渝北区建设工程质量标准化暨智慧工地示范项目现场观摩会”在重庆仙桃数据谷五冶在渝项目工地举行。700多家行业单位、建设企业代表共同走进这处高科技“智慧工地”,实地感受“智慧之都”地标建设与“超级大脑”技术应用后划时代的工程变革。
智慧工地“安全门”带帽识别方可进
“我们的第一道关卡就是门禁系统,在这里,不管你是作业人员,还是施工管理人员,要进入工地就必须佩戴嵌有特定电子芯片的安全帽方能通过门禁。”下车伊始,一道看似普通的门禁系统就让记者们初识“拦路虎”。进个门还有这么严密的安保,莫非我们要来的工地是好莱坞大片中需要人脸、虹膜识别才可通行的机密区域?门未进,好奇感已生。
五冶现场解说员看到记者们疑惑,习以为常的解释说;“之所以门禁系统严格,除了安全着装考虑外,更多的,还是场区智能化管控应用的需要。”原来,所有的安全帽内都镶嵌了一个很小的智能芯片。通过这个芯片,既可确保工人进场着装符合安装操作规范,还可实时核验场内作业工人数量、进出场记录,以及工人作业详细位置等。
“这其实就已经涵盖了安全预防、场内管控、救援管理等工程建设的多个环节。大家别小看这一顶安全帽,在我们的工地上,这顶帽子就是一把智能保障钥匙,‘带帽开锁’,这道门就成了工友们的安全门。”讲解员说完,记者一行也都自觉按照工地安全生产标准,带上了这种安全帽,而后才被放行进入。
“超脑”检测全天候控噪降尘全自动
进入工地,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排非常醒目的安全警示体验长廊。钢丝绳使用、应急救援、灭火器演示、洞口坠落等诸多体验场景,基本覆盖整个建设过程需要注意的各方面安全事项。而在体验长廊右侧,一块显示着当日工地上PM2.5、PM10、扬尘、噪音、风速等实时数据的LED屏显得非常打眼。
“整个工地,我们一共设置了8个环境监测仪,实时监测现场空气质量,并与通道、围挡、楼层、塔吊等位置安装的喷淋设施进行联动。并事先在‘超脑’内部设置了相关扬尘控制参数,一旦扬尘超标,工地上安装的自动喷淋装置就会喷洒水雾进行降尘。”五冶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扬尘控制中使用的水,均来自工地的雨水回收系统。绿色施工、智能环保。而“无尘施工”所带来的好处,显然不是一星半点。在让整个工地日常环境保持优良,有效降低粉尘吸入对工人身体的伤害之外,“超脑”又在噪音控制上显露了身手。
“我们在噪音敏感区域和边界设置了33个噪音监测点,也是与‘超脑’相连,定期动态监测,噪音超标也会发出警示。而在工地外侧,集团还针对大型设备和加工坊设置隔音降噪屏,达到隔音降噪的效果。”听到工作人员介绍,记者现场也进行了检测。按照绿色施工标准,施工现场噪音控制需不高于(含)60分贝。而经现场实测,该区域施工噪音,全面低于50分贝。
施工无粉尘、噪声不扰民,“超脑时代智慧工地”所显露出的施工变化,极大地缓解了传统工地中施工扬尘与噪声所引起的有关矛盾,也直观的更改了建筑工地“脏乱差”的弊端,堪称“颠覆传统”的“工地革命”。
特种设备动态监控温馨提醒保障安全
随着高层建筑的日益普遍,很多外行人看一个工地热闹不热闹,塔吊、电梯的多寡和使用频率高低似乎就成了一个参考值。这虽然是个玩笑话,但也正说明了塔吊在现代化工地中的重要性。在五冶施工现场,塔吊的使用颇为频繁,几乎工作期间每时每刻都有多台塔吊同时运行。
“安全预防始终是五冶施工的头号严律。尤其是涉及生命安全的特种设备,更是我们安全防范的重中之重。像塔吊和电梯这些核心设备,我们都是实时监控预警的。”据五冶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工地塔吊和卸料平台均安装了与“超脑”相连的智能监测系统,塔吊通过运行监控系统、吊钩视频系统和驾驶室监控系统,可对工作人员工作状态、司机的操作行为进行监控和预警。卸料平台也通过载重监测和超重自动声光报警,杜绝了卸料平台超重堆码材料的违章行为。
对塔吊安全重大危险源进行实时监控,可以说有效减少了塔吊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而针对建筑井道的安全提醒,则是记者们实地感受中的另一亮点。当记者跟随现场解说员走进一栋在建大楼内,整洁的楼内环境,似乎让大家放松了心情。“请勿靠近!”一句女声的提示音突然响起,让现场记者吓了一跳。大家赶紧站定,才发现是靠近了该楼层的一口电梯井,然后此时大家距离电梯井还有相当大一段距离。
“在电梯井处,我们安装了微波感应装置,一旦有人靠近电梯井12米以内,即可被微波探测仪扫描到,随即反馈给‘超脑’,现场就会发出‘请勿靠近!’的提示音,从而进一步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五冶集团重庆仙桃数据谷项目安全部何畅向记者道出了其中原由。
应用BIM可视化模拟建设省时省力不出错
31岁的钱文龙,是中国五冶集团重庆仙桃数据谷项目的一名钢构施工员,有着7年钢构施工经验的他,在聊到“重庆小蛮腰”以及“工地超脑”时,技术出身的他滔滔不绝。钱文龙告诉记者,对于钢构施工来讲,“超脑”应用后最开心的事,就是省时,不出错。
原来,“超脑”是五冶人对“建设工地BIM+互联网化技术全面应用化”的亲切称呼。在没有BIM模型技术前,钱文龙的工作就是每天按照CAD平面图纸,了解建筑结构构造、建筑整体形式以及每个零件的连接方式,然后按图施工。可是通常每个项目构件都比较多,构件安装时的朝向问题就一直是影响他们施工时效不稳定的“拦路虎”之一。
“以前,安装图纸都是平面的,但从平面图纸上,是很难看出构件安装朝向的,这就容易导致返工,为我们增加工作量。现在通过BIM技术,我们实现了三维立体可视化,所见即所得,这可是质的飞跃。”
据钱文龙介绍,如今,五冶的项目施工通过BIM模型管理,可以直观的了解到每个构件的安装形式,从而一步安装到位。“如果说,以前做相同的工作,没采取BIM模型前,需要2天且经过多次纠正才能将构件安装到位,那么现在仅需1天就能轻松搞定。”钱文龙感慨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