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工业城市迸发新活力——辽宁营口发展民营经济观察
新华社沈阳11月26日电 题:让老工业城市迸发新活力——辽宁营口发展民营经济观察
新华社记者王振宏、汪伟、张惠慧
缴纳了70%的税收,创造了80%的地区生产总值,提供了80%的就业机会,占全市企业总户数的90%以上——这是辽宁省营口市民营经济贡献的数据。得益民企、发展民企、看重民企,源自不断解放思想和务实改革,这座老工业城市呈现出民营经济崛起之势,形成了经济发展新格局。
“243%和112%”——营口市今年前三个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利税分别实现同比大幅增长。
作为老工业基地,工业迅猛发展显现出营口经济稳中有“劲”。“这是因为有实力的民营经济基础。”营口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洪广说。
“劲”来自顺势“善变”。作为营口本土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营口金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从玻璃上料到后期制成品组装、检测,一个个光伏电池组件在自动化生产线上被加工完成。而如此专业、现代的光伏装备生产企业,其出身竟是一家铝合金制品企业。
“民营企业机制灵活,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顺应市场的变化调整生产方向。”公司副总经理李敦信说,企业已经成功转型为光伏设备制造商,并为客户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这是应对市场需要的转变。
去年,金辰机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近30%,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增长近20%。
“劲”来自不断创新。“在创新问题上,民企没有退路。”营口锻压机床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宋勇指着生产车间内一台近十米高的装备说。
这是一台1600吨铝锻多工位热模锻压力机,是企业研发的新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宋勇说,公司自2001年转制以来,不断改革创新,从一个资产负债率近500%的特困企业,成长为一家年销售额1.3亿元,且保持每年15%增速的企业。
李洪广说,这些企业是营口经济的一个缩影,正是因为民营企业成为城市经济的主体,其灵活的体制机制,在创新方面的积极探索,为营口经济不断注入活力。
发展民企,让改革发挥效力
“营口民营经济有今天的规模和活力,源自抓住了前些年推进改革的契机,真正将改革落实到位。”营口市市长余功斌坦言。
在改革的受益者、今年70岁的营口辽河铝材有限公司董事长马林看来,正是当年解放思想,大胆改革,让企业走出了困境。
20世纪90年代初,身为营口铝材厂副厂长的马林离开了工作24年的岗位,来到民企辽沈铝业,原本对未来有些担心,但在一次去广东民营企业参观中,马林深受震撼。“生产效率之高,工人工作积极性之足,让我一下看到企业体制机制改革蕴含的生产力。”
有了这样的经历和感受,马林在营口铝材厂改制时将其收购,进行股份制改革,创建了今天的营口辽河铝材。去年企业销售额2.7亿元,70%的产品出口英国、荷兰等国家。
“20世纪90年代初,营口陆续开始推进国企国资改革,可以说营口真正把这轮改革抓实了。”营口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陈立平说,近20年来,营口市共有500余户企业实现了产权意义上的改革,盘活了近百亿元国有资产,民营经济经历了从小到大,从粗放到集约的发展过程。“民营经济从20年前占全市GDP比重不到20%,发展到当前的80%。”
看重民企,让振兴有了新的命题
在营口,我国铝业龙头忠旺控股有限公司落子于此,总投资709亿元,项目建成投产后,产值将超2000亿元。
“忠旺集团最初在国内3个城市同时签约建设新工厂,营口市签约最晚,但开工最快,投产最早。”营口忠旺铝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兰占雨告诉记者。
从当年引入民资推动国企改革,到如今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企业落户发展,营口的改革有了新的时代命题。
近年来,营口市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了“一枚印章管审批”,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同时营口市建立了市、区县、园区层层包干的责任体系,实行“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个团队、一抓到底”的全周期“四个一”帮扶制度,打通项目建设“最后一公里”。
营口市同时以中国(辽宁)自贸区营口片区为创新试点,积极探索创新改革。营口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东说,自贸区营口片区已经率先实现“46证合一”,原来企业需要跑23个部门,填写4套、共86页材料、65天才能办完的手续,现在只需要填写一套共27页的材料,两天即可拿到带有动态二维码的营业执照。
在一系列改革举措的推动下,康辉石化、高威铜业、新东北电气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落户营口。今年前三季度,营口市完成民间投资317.3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超过85%。
“营口的今天得益于改革,营口的未来同样要依靠改革。”营口市委书记赵长富说,未来营口将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全力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沃土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