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 府 工 作 报 告(5)
提升城市品质内涵。深入挖掘两汉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乡村文化、彭祖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抓好大运河文化带徐州段建设,实施文庙、戏马台等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工程,打造更多带有徐州记忆的“文化地标”,放大“楚韵汉风”的独特魅力。持续推进城市双修,抓好九里山、托龙山等山体修复,启动1680万㎡棚户区改造、完成58个拆迁扫尾项目。加快建设给排水、综合管廊等市政基础设施,新增停车泊位1万个以上。实施卧牛山、桃花源湿地等公园建设,积极申办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扩大“徐派园林”影响力。统筹推进城市出入口、建筑外立面、背街小巷整治,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规范化。扎实抓好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城管等领域求突破。
健全新型城镇体系。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持续完善新型城镇体系。支持5座县城围绕中等城市定位,完善功能配套,加快产城融合。抓好9个中心镇试点创建、15个乡村振兴先导镇创建和特色小镇培育,推进其他镇加快改善镇容镇貌、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年内所有镇达到“六无四净”标准、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2.3%。创建15个新型社区,抓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
促进区域融合发展。落实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机制,推进徐淮、徐宿快速通道等39个互联互通项目,构建以徐州为中心的“1小时交通圈”。加强产业规划对接,深化产业分工协作,打造跨省际现代产业合作新体系。协同开展跨省大气污染防治,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创新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旅游等城际合作机制,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五)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加快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走出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抓好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设19个农业产业集群。年内创建省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集中区2家,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0家,提升粮食加工转化率。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打造“1+4+N”农业品牌体系。整合组建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完善农业科技首席专家顾问制度,形成覆盖全市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继续抓好上海蔬菜外延基地建设,搭建更多的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育更多农村电商品牌。稳定粮食产量,抓好优良品种推广,建设高标准农田45万亩,新建改造设施农业10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到85%以上。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资本下乡、能人返乡、企业兴乡,打造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综合推进产业、就业创业、搬迁、医疗健康、综合保障扶贫,坚持“一户一措施、一户一项目”,年内实现7.1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脱贫。以搬迁扶贫为重点,抓好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有序推进村庄搬迁,不断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年内完成5886户低收入农户危房改造。支持经济薄弱村发展,拓宽村集体增收渠道,推动51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18万元。大力推进农田水利、交通网络、土地整治等“八项工程”,强化湖西片区、黄墩湖滞洪区、黄河故道沿线扶贫攻坚,实现丰县、睢宁县省级贫困县“摘帽”。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用好阳光扶贫监管平台,优化扶贫资源配置,构建精准扶贫长效机制。
着力改善乡村面貌。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公共空间治理。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升垃圾保洁作业体系覆盖率和集中收运、无害化处理率。加快郑集河输水工程建设,加大河道、河塘疏浚力度,推进镇级污水处理厂达标运行,年内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到40%以上。扎实开展“厕所革命”,抓好行政村冲水式公厕建设,新建户厕6.68万座、修缮11.3万座。深入治理面源污染,年内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高度重视饮水安全,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入户全覆盖。新建改建农村道路500公里、桥梁100座,实现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全覆盖,推进村内道路“户户通”。抓好特色田园乡村、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建成35个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200个省级美丽宜居乡村。推广“马庄经验”,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养,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六)切实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彰显生态宜居新形象。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实现环保指标和群众实际感受“双提升”。
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大力调整优化产业、能源、运输结构,深化“六项治理”,严控煤炭消费总量,提高铁路、水运运输比例,淘汰国Ⅱ汽油车5000辆、国Ⅲ柴油车5000辆,加强道路、工地、堆场、码头扬尘管控,全力削减挥发性有机物,确保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58μg/m3以内、优良天数比率达到62%以上。抓好市区雨污管网建设、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黑臭河道景观提升和水系贯通工程,基本消除城市规划区黑臭水体;实施生态河湖行动计划,抓好河湖圈圩集中整治,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及风险管控,加快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抓好第二垃圾焚烧厂、雁群垃圾填埋场等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能力。
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与修复,构建“两轴两湖多片区多点”生态空间结构。推广潘安湖修复治理模式,启动城北等6万亩采煤沉陷地治理,支持沛县创建国家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试点。编制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规划,抓好绿色矿山建设。实施绿化造林5万亩,科学调整林木结构,保证林木覆盖率稳定在30.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稳定在43.8%以上。推进采煤沉陷区、采石宕口生态修复“徐州标准”国际化。
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颁布实施《徐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落地。坚持上门服务、精准治污、差别化管理的理念,创新环境执法监管机制,完善环境网格化监管体系,健全污染防治综合监管平台,实现环境监测和执法监管有效衔接。加强环保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实行企业环保承诺制,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高风险领域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和环保责任追究。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