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复活之后,还有希望吗?(2)
新版人人App的界面
以用户关系网的构建为例,人人不希望再和过去一样,单纯通过上传用户通讯录等个人资料等方式进行扩展。在人们对于隐私越来越重视的当下,“用户对这一套都有心理障碍了。”人人想用一套更加精细的机制,让用户在社交的真实度和隐私暴露程度上有所选择。
“设计起来比像微信这种大众化的通讯工具要复杂一些,负担也要重一些。”鲁葳说,“我们想建设一个相对智能化、不繁琐,但是又让用户处处都感觉舒服的情景。”
可以肯定的是,人人在核心用户的定位上没有变。
新版人人上线后不久,微博上就出现了不少关于“你是否会用人人App”的投票,有些投票的参与者多达数万人。投票的结果是,是与否的双方势均力敌,一半一半。对于这个现象,人人运营团队觉得“意料之中”,现在要集中精力服务好目标用户。
“我们的定位还是做以校园同学关系为主要纽带的社交网络,覆盖从高中到研究生等受教育水平相对比较高的‘青年知识分子'和正在走向中年的‘知识分子’。”鲁葳说。“如果用户的生活已经离同学关系很远,而且他没有很强的‘往后看’重新维系社交关系的需求,其实也不是我们的目标人群。”
激活冬眠老人,吸引 95 后新人
让用户吃回头草并不容易。
陈一舟在复盘人人网时曾言——人人网的失败,“非战之罪”,主要是微信这个巨无霸的出现,不仅迁移走了熟人关系网和社交化内容,还适应了各种场景;虽然不是百分之百好用,但在普适性上无人能及。
激活沉寂已久的用户关系网,还有希望吗?
在鲁葳等人看来,人们并非“只需要在线上维护一个关系”:现在,人们往往就有好几个线上关系网——比较普遍的微信、QQ,办公用的企业微信、钉钉、飞书,职场上的领英和脉脉,年轻人居多的Soul,等等,每个关系网都“养活”了一个社交产品。
“如果原来的那套社交关系对你'有用',老用户会很想要激活那个关系网。”鲁葳说,“一个专门服务校园的平台里面,肯定比微信、QQ等大众化平台更有效率。”
鲁葳所言的“效率”,是指社交平台帮助用户维护关系、筛选联系人分层关系的效率。比如,在微信发朋友圈的时候,不少人都要对所有微信好友打上标签、分好组才能放心。
“(朋友圈)面临的其实就是效率问题”,鲁葳表示,“如果你想满足所有人的所有需求,总有地方一定会变得低效。”
在特定领域做出足够高的效率,就是人人吸引新老用户的机会。
人人也不想再踩过去低质内容泛滥的“雷”。提到很著名的“不转不是中国人”时,鲁葳、孟达等人人运营者都笑了,他们也深知此类内容对用户的伤害。
“老人人”时代的团队,也不是没有下大力气治理过低质内容,但受制于几年前技术手段和运营策略的局限,内容生态治理成效不彰,往往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现在,人人手中能打的治理牌多了不少,也希望通过引入个人和MCN等创作者,提高优质内容的供给量。鲁葳觉得,这对于创作者来说也是机会,“新的平台内容供给不饱和,创作者也能更容易被用户发现。”
人人App的App Store 评分
在App Store,人人App的评分达到了4.4,一共有约 6000 份评分。评价人数是刚上线时的 300 倍,评分仍然维持在相对的高位。不论是人气,还是评价,人人都是十多个新款社交产品中的大赢家。
有一个细节也很值得注意。由于人人离开主流社交圈实在太久,许多有意愿“回归”的用户,早已忘了密码,有的还忘了账号,当年的手机号、邮箱也都不可用了。为了这些“古早”用户还能登上当年的主页,人人运营团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浩如烟海的数据中想办法让用户重新登录。
“多牛有一大半的员工参与了人人项目。”鲁葳说,对于多牛传媒而言,新人人网毫无疑问是“战略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