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舆情网手机客户端工作人员查询
中国舆情网官网二维码

舆情网官网

中国舆情网手机二维码

舆情网手机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前沿 > 正文
中国舆情网-一带一路BANNER

飞天圆梦的辛酸与光荣

本信息由中国舆情网大数据平台根据信源规则识别收录,仅供参考。 时间:2021-06-19
原标题:飞天圆梦的辛酸与光荣

飞天圆梦的辛酸与光荣

  6月17日,酒泉卫星发射心问天阁广场,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总指挥长李尚福下达命令,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领命出征,即将开启为期3个月的飞行任务,并将成为载人航天进入空间站阶段后的首批太空访客。人民视觉供图

  六月仲夏,巴丹吉林沙漠深处,再次擂响中国向太空进发的战鼓。

  6月17日,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出征太空。在东风航天城这座被誉为“神舟摇篮”的戈壁小城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激荡起阵阵惊雷,如同翱翔寰宇的利剑,刺破九霄入太空。

  这是时隔5年,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又一次腾飞。

  大漠,天空,与发射塔架一起,构成了人们熟悉的一幕。所不同的是,这一次飞天,航天员将成为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住人员”。天宫空间站,中国人自己的太空之家,为了这一天,中国人走了将近30年。

  

  1992年1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因此得来了一个代号“921工程”。自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试验飞船/长征二号F遥一运载火箭任务算起,921工程已经发射11艘神舟飞船,先后将11名航天员共14人次送入太空。

  人们由此记住了几个名字:中国飞向太空的第一人杨利伟、中国太空出舱第一人翟志刚、三度飞天的航天员景海鹏、第一位飞天女航天员刘洋等等,还有神舟、天宫、天舟等明星飞行器……这一张张中国名片,成为无数海外华人为祖国骄傲的象征性符号。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就对浩瀚天宇充满了好奇,中国人也不例外。“夸父追日”“万户飞天”“嫦娥奔月”……这些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无不让人对地球之外的世界心驰神往。如今梦想照进现实,飞天梦圆,甚至连长期驻留太空也不再遥远。

  这将近30年的载人航天征途,可谓处处是风雨坎坷,尤其是刚起步那些年,对外合作的局面不容乐观,也不乏质疑、诋毁、讥讽之声。

  时光回溯到20世纪60年代。

  1961年4月12日,苏联成功发射“东方一号”载人飞船,尤里·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遨游太空的航天员。时隔不久,航天员艾伦·谢泼德驾驶“水星”MR3飞船进行首次载人亚轨道飞行,让美国成为继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具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美苏能把航天员送入太空,泱泱华夏岂能自甘落后?

  彼时,太空之上是一个由16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共同建造的国际空间站,有一长串的参与国名单,其中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却没有中国。就这样,被排除在国际空间站“俱乐部”之外的中国,走上独立发展之路。

  为中华民族圆梦九天的千钧重任,落在了大漠航天人的肩上。

  

  1999年9月18日,神舟一号飞船进行模拟飞行试验。

  谁都未曾想到,这次模拟飞行,竟然引发了一场关于是否打开飞船返回舱舱底的激烈争论。

  原来,测试人员在给飞船数据处理装置和返回舱加电时,出现了加不上电的况。

  问题还不止于此。

  在船箭对接后的第一次通电测试中,技术人员意外发现:一个制导陀螺突然不工作了。

  要知道,制导陀螺是控制飞船定向的关键设备,相当于飞船的“眼睛”,它采用双备份保证飞船安全返回。现在,一个不工作了,只剩下一个备份。飞船上天后,如果备份也出现问题,飞船将有去无回。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打开飞船返回舱舱底。但是,开,还是不开?专家们的意见并不一致。

  一种认为,飞船上有备份,这个坏了,可以用备份代替,还是不开为好。另一种则针锋相对:只有打开舱底,彻底排除隐患,飞船才能安全上天。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争论中,时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总工程师的徐克俊承受了巨大压力。

  作为发射场质量控制小组组长,他坚决主张打开舱底:“我这一关过不了不行,不能盲目赶进度,必须把问题查清!”

  最终,任务指挥部采纳了发射场的建议:打开舱底,把所有隐患消灭在地面。

  飞船舱底打开了。在解决了陀螺仪问题的同时,又意外发现一根信号线在焊接的时候被压断!

  刚刚起步的载人航天工程,从此开了一个严把质量关的好头。

  

  发射场的上空,并不总是晴空万里。

  2002年10月17日,中央专委第三次会议决定,2003年10月实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中华民族做了几千年的飞天梦,眼看就要实现。然而,到了2003年,世界航天界却是一片阴霾——

  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于返回地面前16分钟突然爆炸解体,7名航天员全部罹难。5月4日,俄罗斯“联盟”号飞船返回地面时发生故障,偏离预定着陆区域400多公里,3名航天员受伤。8月22日,巴西运载火箭在发射平台上发生爆炸,发射架坍塌,21名航天同行当场遇难,20多人受伤……

  大漠航天人的心,顿时变得沉重起来。

  “翻箱倒柜找问题,挖地三尺查隐患。”徐克俊说,为了确保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一场以“百问不倒、百查不厌、百想不烦”为主题的质量整风运动悄然展开。

  即便如此,问题还是发生了。

  就在发射前的第三次火箭总检查中,模拟飞行程序进行到第158秒时,有一个反映火箭舱体内的温度参数突然发生跳变。

  尽管整个过程不到2秒,但眼尖心细的某系统指挥沈爱华,还是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瞬间。

  整整一天,他带领技术人员反复回放记盘数据,眼睛始终没有离开过显示大屏。

  “的确有异常!”在数十万计的参数中,沈爱华捕捉到了那个稍纵即逝的参数,并迅速向任务指挥部做了汇报。

  闻讯后,指挥部领导惊出一身冷汗,“好悬!”

  如果飞行中出现这个问题,很有可能启动逃逸飞行器造成误逃,而一次误逃,就意味着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失败。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在长征2号F运载火箭的托举下,从西北大漠的载人航天发射场上拔地而起。

  那一天,浩瀚宇宙中终于有了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的身影。

  

  也是那一天,沈爱华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竟然一夜无眠。千年飞天梦实现的背后,“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在大漠一次次上演。

  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内,有一名长眠于此的女研究员潘仁瑾。

  1962年,潘仁瑾考入西北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在这里,她结识了同班同学刘明山。4年的校园生活,让这对年轻人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大学毕业后,刘明山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潘仁瑾则留校当了教员。从此,两人过起了牛郎织女式的异地生活。

  两地分居,毕竟不易。为了更好地照顾丈夫,也为了心中的飞天梦想,31岁的潘仁瑾在婚后第三年,不顾学校一再挽留,毅然奔赴大漠,成为一名发射场上的计量人。

  冬去春来,寒暑更迭。潘仁瑾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柔弱的女性——100多米高的塔架,她常常一天爬几个上下;在野外进行电磁兼容测试,她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

  每天都超负荷运转的身体,终于抵不住病魔的侵袭。潘仁瑾的胃开始不听使唤,经常不定期疼痛,吃不下东西。

  利用一次到北京开会的机会,她顺便去医院做了检查,结果竟然是胃癌晚期。

  生命的最后那段日子,潘仁瑾再也没能回到大漠。

中国舆情网
中国舆情网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 | 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辑:tougao@yuqingz.com 运营:operate@yuqingz.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国舆情网观点。转载本网站原创信息请注明出处。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手机版 | 电脑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