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名词“中国味”的战略考量(2)
钱学森所提倡的科技名词“中国味”,与全国科技名词委科技名词审定原则中的“中文特性”原则异曲同工。该原则位列于“单义性、科学性、系统性、协调性”等原则之后,与“国际性”原则并列,意在强调科技名词定名要符合中文特点,善用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和中文特点的科技名词来表达科技概念,如天文学名词“Venus”“Jupiter”定名为“金星”“木星”而不是“爱神”“大力神”。此外,近30年来全国科技名词委组织海峡两岸科技专家共同为新元素定名,采用既有古字中选择或者新造形声字的方法,如115-118号元素的中文名“镆”“见图①”“见图②”“见图③”等,也是中文特性原则的另一种例证。
科技名词有科学技术和语言文字双重属性,而科技发展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共同影响着一个国家科技语言的国际地位。钱学森在引领科技创新发展时,总念念不忘及时为新概念创造好的中文名,他创造的诸多经典命名为这些前沿科技概念的迅速普及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笔者呼吁,在新时代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征程中,中国科学家除了埋头钻研科技创新以外,还应该多花点心思给科技新概念尽早取个好名字。与此同时,在科技领域自信地用中文交流,在科技期刊自信地用中文撰写文章,充分发挥中文术语的独特魅力,讲好中国的术语故事,也都应该成为新时代中国科技界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术语走出去,进而把握世界科技话语权竞争主动性的战略自觉。
优化科技新词的定名
30多年过去了,“元宇宙”突然异常火爆,而钱学森的译名“灵境”也随之重归大众视野,备受推崇。这一现象触动我们思考,如何引导科学家群体在新概念尚未固化时形成相对合理的推荐性意见?如何优化科技新词的定名工作?在世界科技话语权竞争愈演愈烈的当下,这恐怕已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时代课题了。
笔者认为,一方面国家要从体制上保障在科技规划和项目实施中同步关注科技新词定名及发布试用工作,为国家将科技名词工作向科技前沿纵深推进,从科技创新的源头上把好新概念的入口关,及时掌握科技新概念的定名主动权创造积极条件;另一方面,要在广大科学家群体中发现一大批活跃在科技一线,兼具科学技术素养和语言文字素养,擅长科技概念命名及科学普及工作的高层次专家,及时发现、研究并推进科技新概念的及时命名与推广普及,各有关单位也应将科学家群体参与科技名词工作的贡献纳入国家和单位对科技人才的评价体系。
近来,以“灵境”为代表的科技名词命名理据的本土科学文化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共鸣。而钱学森或许是受到“灵境”的启发,形成了关于“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的思考,进而产生了关于“思维科学”与技术引发“科学大发展”“文化大发展”的战略构想。由此来看,在科技前沿领域与核心概念层面,科技名词定名的战略意义不容小觑。我们需要更深刻地领会钱学森先生在孜孜以求科技名词“中国味”时,那举重若轻的战略考量和对中华传统历史文化深沉的爱。
(作者:张晖、裴亚军,分别系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副主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