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有了中国的足迹……这一年,科技创造希望(3)
值得一提的是,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如果想在上述领域取得进展,“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必不可少。今年11月公布的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显示,获奖项目平均研究时间是11.9年,其中近四成项目的研究时间是10-15年。
2021年,中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天降大任于科技工作者。
勒紧学术不端“紧箍”
打开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门的网站,会发现2021年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通报列表,明显长于往年。这是因为,科技领域监督的“牙齿”日益锋利,学术不端行为被带上了“紧箍咒”。
今年年初举行的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一早就释放了强化作风学风建设和科技监督的信号。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会上提出,要“构建大监督格局,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
8月,科技部会同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建立科研诚信案件通报机制,公开通报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结果。
在通报频率明显增加的直观感受之外,查处力度之大也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在科技部12月17日公开的部分教育、医疗机构医学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结果中,有人被撤销博士学位,有人被调离教师岗位,有人被撤销副教授、主任医师等职务,有人被取消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
学术圈热议,查处学术不端,“动真格了”。事实上,通报正是希望起到警示教育作用,引导广大科研人员自觉恪守诚信底线,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践行学术规范。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看到,整治学术不正之风依然任重道远。学术的洁净灵魂和学者的原创尊严,还需要学术界齐心协力共同维护。
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诚信不足,创新便无从谈起,搞科研,也是个良心活儿。
科研经费“松绑”出实招
“买酱油的钱可以用来打醋”,这对于具有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等特点的科研工作来说尤其必要。让科研人员获得更大实惠,对于激发创新活力也尤其必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等一系列优化科研经费管理的政策文件和改革措施。但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仍然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项目经费管理刚性偏大、经费拨付机制不完善、间接费用比例偏低、经费报销难等问题。
今年8月发布的《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以下称《若干意见》),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力度空前的制度保障。
针对“买酱油的钱能否用来打醋”等问题,《若干意见》提出简化预算编制,直接费用中除50万元以上的设备费外,其他费用只提供基本测算说明,不需要提供明细;下放预算调剂权,设备费预算调剂权全部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除设备费外的其他费用调剂权,全部由项目承担单位下放给项目负责人;扩大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人才类和基础研究类科研项目不再编制项目预算。
针对科研人员激励不到位等问题,《若干意见》提出提高间接费用比例,项目承担单位可将间接费用全部用于绩效支出,并向创新绩效突出的团队和个人倾斜。有科研人员根据文件提出的具体比例匡算,未来“科研项目经费中用于‘人’的费用可达5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文件里,在每条措施后面还有一个“小括号”,括号里明确说明了该由谁来负责落实。
有了实打实的“松绑”之后,科研人员才便于以梦为马、轻装上阵,在建设科技强国的路上做到蹄疾步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文章:
- [资讯前沿]数字技术助力中国“微型跨国企业”扬帆出海
- [资讯前沿]中国学者提出拍赫兹通信新框架助力未来6G发展
- [资讯前沿]明确默认不收集、精度范围适用等原则汽车数据有了“安全锁”(政策解读)
- [资讯前沿]科技名词“中国味”的战略考量
- [资讯前沿]平均33岁!他们10年打造中国空间站超级“净化器”
- [资讯前沿]AI助力解锁中国深空探测更多场景
- [资讯前沿]年终盘点:2021年中国科技界取得多项重要突破
- [资讯前沿]世界最强流深地加速器首批成果发布:中国核天体物理研究达国际先进
- [资讯前沿]促进新业态发展,带动高质量就业这些新职业有了“国标”(网上中国)
- [资讯前沿]中国科协:欢迎台湾专家为祖国科技发展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