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湖之变:从空城到天文城(2)
在距离赛什腾山70公里左右的荒漠中,有一片荒废的建筑群。建筑群内街道宽敞,房屋排列整齐,已在风沙的侵蚀下成为残垣断壁。沿着街道行走,曾经的书店、电影院、邮局和银行依稀可辨。街道尽头,有一处废弃厂房静静地伫立在荒漠之中,厂房上写着“冷湖油矿”。
冷湖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上世纪60年代,冷湖是全国著名的四大油田之一,“到柴达木去,到冷湖去”的口号一度响彻全国,冷湖最繁华时有近十万人,车辆来往不息,热闹繁华,被称为“西北的小香港”。
然而,随着石油开采量的减少,石油工人撤离冷湖,当地人口越来越少,曾经的冷湖市变成了冷湖镇。2020年,镇上常住人口仅有200余人,接近空城。
如何寻求冷湖发展的新机遇?这是当地政府持续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2015年,田才让调任冷湖负责建设工作。他是藏族人,十分谦和,黑黢黢的脸上总挂着笑容。此前,他曾担任海西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田才让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冷湖盐湖资源丰富,冷湖政府一直将工作重心放在盐湖这一第二产业上。
“但盐湖相关工业企业面积大,一般在500多平方公里,盐湖距离冷湖镇区还有100多公里。企业内部的员工在盐湖附近生活,对冷湖镇区的发展带动有限。”田才让说。
如何让人留在冷湖?当地政府将目光转向第三产业。美丽的星空成为政府寻求发展的突破口。为了依托星空资源发展文旅产业,田才让不断咨询天文学家,从而结识了邓李才。从此,冷湖与天文结下不解之缘。
邓李才深切地感受到,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的建设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全情投入。
2017年12月,距离邓李才与田才让的第一次相遇仅过去不到5个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西华师范大学和海西州政府签订了《冷湖地区大型光学望远镜台址遴选计划四方协议》。
协议约定,海西州政府将为选址提供经费支持,并制定相关政策,对冷湖地区可能的光污染进行严格限制。选址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西华师范大学共同完成。
2018年4月,从冷湖镇前往赛什腾山选址点的道路施工工作启动。18个月后,37公里的砂石路修建完成。
2018年5月,海西州政府领导协调出动直升机,运送选址人员第一次到达选址点。此后的两个月内,直升机保障了更多基建材料和测量设备顺利上山。
“没有直升机加持,选址工作并非不可以进行,但完成的时间会至少延迟1年半;没有地方政府和地方干部的全情参与,冷湖天文台选址什么时间、什么条件下开始就会是未知数。”邓李才感叹道。
今年1月,《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天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成为我国出台的第一部暗夜星空保护地方性法规。条例规定,暗夜保护核心区是指以冷湖天文观测基地总体发展规划选址用地几何闭合区域边界向外50公里内的区域。
冷湖镇的镇区被全部划定在这一区域内。这意味着,未来冷湖镇的光源种类和亮度将受到严格控制,所有户外固定夜间照明设施的照射方向应当低于水平线向下30度。
“这部法律出台的过程并不轻松,很多产业都为此做出了让步”。海西州人大常委会主任才让太说。
据介绍,此前,暗夜保护的核心区内原本布局了新能源项目,项目已经初步启动。然而,新能源项目中的风电设施对光学天文观测有严重影响。为此,当地政府与相关单位、企业经过了多轮沟通。最终这批项目重新进行了选址,搬离暗夜保护核心区。
“当时青海省委常委王卫东表示,冷湖光学天文观测条件在国家层面属于稀缺资源。无论如何都应把这片区域尽可能保护下来。这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立法的进程。”田才让说。
发展:牵手天文奏响冷湖新生之曲
天文观测基地正在成为冷湖的金名片。
依托天文资源和当地的雅丹地貌,2017年8月,冷湖启动了火星小镇计划,打造以科学为核心、以科普科幻为辐射的文创旅游基地。2019年3月,冷湖火星营地一期项目进入试运营。在营地,游客可以模拟登陆火星,完成戈壁徒步、寻找水源、搜寻物资等“火星任务”。每当夜幕降临,火星营地的“领航员”还会带着游客找到最佳星空拍摄地。
冷湖火星小镇常务副经理袁振民告诉记者,今年火星营地的预订已经排到了10月,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天文爱好者选择来这里旅行。
数据显示,今年1—5月,冷湖镇接待旅游总人数31600余人,旅游总收入约为1580万元,其中,火星营地共接待了21000余名游客。当地预计,2030年冷湖将接待游客过百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将超过4亿元。
除了文旅产业,围绕天文观测基地,冷湖还在培育天文科技产业与航空航天产业。
天文科技产业主要是为“落户”冷湖的望远镜提供完备的运行维护保障服务。“我们目前已经与南京、北京的多家望远镜运维服务企业对接,未来望远镜的镀膜、圆顶加工制造、天文数据存储、计算等,中国舆情网,都将在冷湖科技创新产业园区内进行。”冷湖科技创新产业区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曹春林说。
航空航天产业专注可回收火箭的研发、总装与测试。由于冷湖拥有广袤的无人区,常被选作火箭发射实验地。2019年,全国首个可回收火箭发射试验在冷湖获得成功。2022年,全球首次临近空间空基平台火箭也在冷湖成功发射。曹春林介绍,未来冷湖将新建一个探空火箭发射场,建设火箭总装调试车间,为各类亚轨道火箭发射提供火箭组装、调试和试验场所。“这些科技产业的聚集发展,将带动当地人口持续增加。预计5年后,冷湖的常住人口规模将增长7到10倍。”曹春林说。
夜里9点,行走在冷湖镇区中,路灯暗淡,泛起悠悠白光。还有几家小饭馆开着门,饭馆内座无虚席,就餐的顾客中,有专程来到冷湖旅游的游客、在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工作的施工团队和调试安装望远镜的天文学家。大家有说有笑,十分热闹。
5年前的冷湖可没有这样的景象。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怀柔太阳观测基地主任邓元勇还记得自己几年前刚来冷湖时的感受,“我很担心,冷湖有一天会不会彻底没人了。那时还想在冷湖举办学术会议,但完全没有食宿条件。现在可不同了。”
李女士是冷湖镇一家酒店的前台,2020年,她从西宁来到冷湖工作。“我姐姐在冷湖生活。听说冷湖在建天文观测基地,旅游业也比较有前景,所以我3年前就来了。”李女士告诉记者,最近一个月,她所工作的酒店基本满房。在她看来,冷湖最大的变化是人多了。
“天文观测基地确实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冷湖。他们来这里工作、消费,促进商业发展,增加就业,盘活了冷湖镇的整体发展。”田才让说。
未来的冷湖将更加热闹。但常住人口与游客的增加,是否会让冷湖走上德令哈的老路,影响天文观测?对此,天文学家们比较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