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申遗,数字技术参与深度前所未有
【深瞳工作室出品】
采写:本报记者 张盖伦
策划:刘 恕 李 坤
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会主席维沙尔·夏尔玛在现场用中文说:“我祝贺你,中国。”
全场一片欢呼。中方代表团身后立即亮出“热烈庆祝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红色横幅。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如今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
北京中轴线由15处遗产构成要素构成,展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规划传统,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这是一个延续700余年的壮美故事,它不仅展示古代中国,也展示现代中国。12年的申遗保护之路,更是将气势恢宏的北京中轴线整体呈现在世人面前。
科技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申遗过程中,一系列科学手段的加入,也让这一故事多了些别样的韵味。
考古实证
中轴线的故事更清晰
前门五牌楼附近,正阳门箭楼南侧,一处写着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围挡内,就是正阳桥遗址考古现场。
走进这里,就像走进了古时的河道。南北走向的正阳桥遗存,舆情网,就在脚下。
正阳桥东南角,还“卧”着一只长3米的镇水兽。相传,镇水兽为“龙之九子”之一,性好水,因此常被安放在桥边。人们希望它能镇消水患。
围挡外,是熙熙攘攘的游客,是热闹的前门大街。在这里做考古挖掘,可想而知,需要多大魄力与决心。
正阳桥是中轴线上单体最大的一座桥梁,修建于明朝;民国年间,政府对其进行了改造;20世纪70年代,护城河加盖,道路改造,正阳桥被埋入地下。
2021年到2023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正阳桥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主动考古,是为了让中轴线南段的面貌更加清晰。
站在遗址现场,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利芳回忆,为了精确定位,考古团队前期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力求把对周边的干扰因素控制在最低限度内。挖掘伊始,他们就挖出了正阳桥东南侧的镇水兽,这给了团队信心和决心——就在这里!于是,考古团队接着破拆道路,发现了正阳桥桥体、南孔和中孔的桥墩、券脸石、凤凰台……
根据现有的考古成果,已经可以复原出正阳桥。通过与历史沿革信息比对,现存正阳桥遗存应为民国时期改造后的工程遗物。
“在历史文献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关于正阳桥的记载。但正阳桥现在到底还存不存在,如果存在它是什么样的面貌?通过考古发掘,我们确定了正阳桥的存在,找到了它的准确坐标,明确了桥梁规模、形制、建造材质等信息。”张利芳说。
通过正阳桥考古、天桥考古、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考古等项目,实证了中轴线的连续性、完整性、真实性,再现了中轴线南段的历史场景。比如,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是明清时期皇家礼仪线路的有形物质载体,通过考古发掘多处代表性的道路遗址,揭示出了道路的位置、宽度、铺装与历史演变等,它们证实了中轴线的位置与走向,实证了居中道路从明代至今400多年没有中断的沿用历史。
通过主动考古、史料收集、文献整理和课题研究,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历史、社会、科技、经济和审美价值得以全面阐释。
科学研究,也让人们对遗产点本身的理解更加深入。
万宁桥,位于北京中轴线与大运河的交汇点,南北跨越于玉河水道之上,是中轴线上最古老的桥梁。
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设施管理科科长段文志感慨,他所在的单位,养护管理了北京市城区里大大小小的1770座桥,万宁桥很特别,700多年来,它一直发挥着交通运输功能。
2020年,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启动了万宁桥修缮工程。“为保护好这座古桥,我们修缮方案编制团队到文物管理部门、北京档案馆等多个地方,查阅了超过40万字的资料,广泛搜集相关信息,希望将桥梁完整的历史信息展现出来。”段文志说。
为探查桥梁的基本情况,该团队还采用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全桥的每一个细节进行精准记录,对桥面斜铺石进行逐块编号登记。同时,他们还对桥梁的荷载能力、受交通震动的影响开展了相应的试验。
有了数据,也就有了保护万宁桥的科学依据,方便有关部门对通过车辆限速、限重、限行等制定相应标准。
“能参与修缮这样一座古桥,我感觉意义非凡。”段文志说。
2022年的一次检测显示,桥体基础完好,动荷载变形在合理范围内,拱券结构安全。
前辈的营造智慧与今人的科学管理养护结合,让这座古老的桥继续保持活力。
数字呈现
中轴线的故事更灵动
7月27日晚上,在印度新德里国际会展中心“中轴之夜,光耀古都”活动上,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联合腾讯公司历时3年打造的“数字中轴·小宇宙”,作为数字化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重要成果,也向全球正式发布上线。
“数字中轴·小宇宙”制作人、腾讯游戏研发效能部刘奇申在活动现场看到,来自印度、沙特、希腊、加拿大等多国的嘉宾体验了小宇宙产品,有人甚至站着玩了1个小时“通关”了,有人仔细对比了游戏里和他印象中北京中轴线的区别,还有人体验完后表示想尽快去北京实地看看。
“我心里百感交集。近1000多个日日夜夜长久的付出,都值了!”刘奇申说。
进入“小宇宙”后,你能看到北京雨燕从北向南飞过北京中轴线上15个遗产要素,用户化身游戏中的青年,背上背包,在导游的指引下,从先农坛开始,寻找中轴线的魂。
你可以跟随“玄鸟”,俯瞰北京中轴线,可以看到清朝皇帝在先农坛、太庙举行祭祀仪式,可以亲手体验正阳门城楼的搭建,可以尝试把社稷坛的五色土放到对应的正确位置……
这是全球首次将游戏技术运用到世界遗产申报。刘奇申告诉记者,“数字中轴·小宇宙”基于最新的中轴线研究和保护成果,采用高清照扫、游戏引擎、Physion Groom(实时头发物理模拟技术)、SmartGI(实时动态全局光照方案)、云游戏、PCG程序化内容生成等技术,对北京中轴线7.8公里核心遗产区进行了精细还原再现,结合人工智能内容生成能力来生成超大规模的地形、植被和建筑群。
“制作三维数据资产量超过15T,包含30万株植被,220万栋建筑,实时运行资产总面数(即模型的三角面数量)达到104亿,我们视觉化呈现了北京中轴线营造的山形水势。”刘奇申说。
其实,早在2021年9月,北京市文物局就和腾讯围绕北京中轴线申遗项目达成战略合作,明确要以数字技术推动中轴线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也在全球范围内开创数字化技术全程参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先例。
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数字中轴学术总顾问吕舟看来,从未有过数字技术如此深度参与申遗的前例。
相关文章:
- [资讯前沿]北京发布“人工智能+”行动计划
- [资讯前沿]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让“土房子”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范儿”
- [资讯前沿]中国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去年共有1491家企业获评绿色工厂——探访北京绿色工厂
- [资讯前沿]“北京火箭大街”启动建设
- [资讯前沿]北京出台科创型企业合规管理指引
- [资讯前沿]北京崛起11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
- [资讯前沿]在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科学家指导中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科学实践活动大手拉着小手 迈入科学大门(深度观
- [资讯前沿]北京打造机器人产业集群
- [资讯前沿]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新发现古人类顶骨化石
- [资讯前沿]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科研团队:面向科技前沿打造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