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舆情网手机客户端工作人员查询
中国舆情网官网二维码

舆情网官网

中国舆情网手机二维码

舆情网手机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前沿 > 正文
中国舆情网-一带一路BANNER

北京中轴线申遗,数字技术参与深度前所未有(2)

本信息由中国舆情网大数据平台根据信源规则识别收录,仅供参考。 时间:2024-08-01

北京中轴线是持续700余年的、活着的文化遗产,历经时间的洗礼,很多东西已经发生了变化。吕舟有一个期许,如何让现代公众更深刻体会《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传统都城理想范式,去感受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对于礼仪和秩序的强调?“数字技术,能让大家直观理解这些变化。”吕舟说。

“其实我们也想探索,数字技术到底能给遗产保护带来什么。它必须产生相应的价值,不仅仅是‘造气氛’。”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数字文化实验室负责人舒展表示。

腾讯“数字中轴”团队先后完成了对先农坛、钟鼓楼和万宁桥等遗产点的高清拍照、扫描,通过开发“北京中轴线”官、“云上中轴”小程序等一系列产品,在数字世界再现了北京中轴线恢宏盛景,打造了全球首个超大型城市历史景观数字化沉浸互动体验。

吕舟比喻,数字技术成了一道桥梁,跨越不同文化背景,将中轴线上贯连古今的建筑群落瑰宝呈现于世人眼前。

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是文物与新时代融合新生的关键。

“时间的故事”数字互动体验展位于鼓楼一层展厅。许多游客在此驻足。有人惊叹,古老的鼓楼原来也可以如此时尚。

鼓楼一层经过腾退修缮后恢复了7个券洞原貌,以券洞墙壁为屏,动态投影随节奏变化,沉浸式影片《共鸣》将“暮鼓晨钟”的城市过往娓娓道来;虚拟“更鼓”和“永乐大钟”立于展厅,观众可以体验击鼓、撞钟;戴上耳机,轻触屏幕,可以选择神武门、午门等“四九城”里任意一座城门,聆听位于这些城门上的钟声——有的雄浑,有的空灵,有的还伴随着人群车马声,古代烟火气也随之而来。

随着时间流逝,钟鼓楼已经不再承担报时功能,但位于中轴线最北段的钟鼓楼,仍是历史和城市的见证。北京市钟鼓楼文物保管所所长李荫心说,在有限的文物建筑空间中,他们会继续探索用多种手段活化利用,全面阐释钟鼓楼和中轴线的无限魅力。

为北京中轴线申遗做了一系列工作后,科技能为文化遗产做什么的疑问,也有了初步的答案。舒展想,“数字中轴”项目证明数字科技不仅可以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还可以在活化利用、传承创新上探索出新模式。“希望未来这些技术能让更多世界文化遗产在数字世界‘永生’。”他笑着说。

技术守护

中轴线的故事更长久

2023年8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张建文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北京中轴线进行现场检查。他对中轴线数字化监测平台充分认可,认为其功能全面、首屈一指。

7月中旬的一天,北京天桥艺术大厦内,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金锡彬看着面前巨大的电子屏幕,屏幕上展示着对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点部分监测内容的核心数据——它就是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监测与保护平台(以下简称“遗产监测平台”)。

遗产监测是遗产保护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了中轴线文化遗产“变化可监测、风险可识别、险可预防、保护可持续”,确保其真实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

“我们制定了遗产保护状况、可持续发展、遗产治理、管理体系、能力建设共5方面的监测方案,并在实际工作中细化为17大类69小项,精细化开展监测工作。”金锡彬说。

遥感卫星、街拍相机、物联设备、人工巡查……多样化设备和手段,应对不同监测内容,协同完成监测任务。

这一平台始建于2022年,于2023年开始试运行,目前已经正式运行。未来,还将分阶段逐步迭代完善。

在遗产监测平台的总览页面,人们能看到中轴线三维数字孪生场景,涵盖遗产区和缓冲区,共5131公顷。“这是国内首个应用三维数字孪生技术的遗产监测平台。” 金锡彬说。在屏幕上,能看到遗产本体、周边自然环境、日常巡查及遗产区的实时游客数量等情况。

在演示平台功能时,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遗产监测部主任周子予停在了钟鼓楼的本体监测页面。他讲起了钟鼓楼一次病害情况被发现的故事。

2018年3月,钟鼓楼巡查人员在日常巡查过程中发现鼓楼二楼地杖开裂。之后,巡查人员对其开展了不定期跟踪监测,连续4年进行了7次跟踪监测。2022年9月,巡查发现病害有加重趋势,经研判确认后,钟鼓楼立即发布预警。随后经过方案设计、立项申请、方案完善、立项批复、工程施工等一系列工作流程,病害得以修复。“我们实现了本体监测的全流程管理和全过程记录。”周子予说。

遗产监测平台还有一项重要功能——汇集志愿者的中轴线巡查信息。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及其相应操作指南的要求,公众需要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

2023年7月,北京市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联合腾讯、未名文博等机构启动了“数字打更人”项目。它创新性地为公众提供了参与中轴线保护的平台,人们通过“随手扫码、随手拍”的方式,就可以接触和了解文化遗产监测。

扫描遗产点界桩上刻着的二维码,或进入“云上中轴”小程序,就可以对身边的建筑、文物拍照,将数据实时传送到遗产监测平台。

古时的打更人巡夜报时,也提醒防火防盗。今天的“打更人”,无论老人、儿童,都能化身成为中轴线的守护者,社会力量由此顺畅参与到日常遗产监测工作中。

周子予表示,目前“数字打更人”已成为各遗产点专业巡检的重要辅助手段,形成了“公众化+专业化”融合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公众对北京中轴线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传承、弘扬和创新。

说话间,他点开了一条新的巡查信息——一个小姑娘正在天安门附近与遗产点界桩合影,她笑得天真烂漫。

“数字打更人”团队告诉记者,去年短短一个暑假,“数字打更人”就汇集了7000条巡检数据图片,其中多数由10—16岁的青少年参与完成。

记者看到一位“数字打更人”写下了自己的感悟:我特别骄傲和自豪,我成了数字打更人!我要牢记保护中轴、传承北京中轴线的使命!

截至目前,“云上中轴”小程序已累计注册用户近80万人,志愿者人数近21000人,提交巡检图片超8万张。

北京中轴线申遗,不仅仅只是“申遗”。这是一次全面的、超大规模的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也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良好氛围。

中国舆情网
中国舆情网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 | 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辑:tougao@yuqingz.com 运营:operate@yuqingz.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国舆情网观点。转载本网站原创信息请注明出处。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手机版 | 电脑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