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志:被资本催熟的马拉松赛需要降温
有常识的应该都知道,在长跑结束后,需要通过慢跑或者快走逐渐放松。高速奔跑后急停会导致大量的血液堆积到大脑和心脏,严重的话会导致眩晕、休克甚至猝死。南宁体育局称拽停选手的高风险举动是为了保护选手,此说法经不起推敲:视频中被拽停的几位选手,并没有任何摔倒的趋向。
半个月前,同样是奔跑中国系列赛的江苏苏州太湖马拉松,志愿者向冲刺选手递国旗的争议举动曾遭大面积的舆论讨伐,赛事主办方智美体育的生意经,也被媒体起底。本质上,无论是是冲入赛道递国旗还是突然拽停运动员,这些有损竞技体育纯粹性的争议动作,所显示出来的,都是商业利益压倒竞赛秩序和运动员人身安危的办赛逻辑。
如果留意新闻不难发现,近段时间马拉松可谓频惹争议,其另一面则是马拉松赛事井喷的发展趋势。《2017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自从2015年赛事审批松绑后,800人以上规模的马拉松赛事数量,每年都在急剧上升,2015年只有134场,而到了2017年则直接突破一千场,参赛规模达到498万人次。
马拉松赛事井喷的过程,一方面源于地方开始重视马拉松效应,另一方面,则是商业和资本大举涌入的结果。资本逐利本来没什么问题,但在商业利益最大化的逻辑下,马拉松很容易脱离全民体育的初衷,而被当成圈钱的工具,由此衍生出各种乱象。比如奔跑中国系列赛的运营商智美,此前就多次被曝存在报名官网混乱、补给短缺、奖牌印错字,甚至拖欠选手奖金等问题。
在冲入赛道递国旗的风波后,中国田径协会曾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加强全国马拉松赛事竞赛组织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任何仪式活动不得影响比赛的正常进行。话音未落,广西南宁再次上演争议动作,可见马拉松领域的乱象和顽疾,到了多么深厚的地步。为了仪式化的营销宣传,置运动员安危不顾,它也间接说明,商业逐利的冲动有多强悍。
发展马拉松的初衷是推广和普及全民体育,这点常识需要重申。马拉松产业如果因为发展得太快而显示出管理粗糙的一面,于地方政府和办赛方而言,都不利于口碑的打造。而且举办马拉松比赛,需要采取封路等临时措施,一个城市没有跑马的氛围却强推赛事,也会让地方民众怨声载道。
面对不断呈现的突破办赛底线的丑闻,被资本催熟的马拉松,到了需要降温的时刻。所谓降温,当然不是说要回到原来的审批门槛,而是应该建立更系统有效的办赛规范。另外,像递国旗风波后面对汹涌的质疑,赛事主办方依旧坚持不改规则,也提醒管理部门,需要本着规范比赛秩序、保障运动员安全出发,明确一些禁止性的规定,并配备严格的惩罚措施。(熊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