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大国到电影强国还需要做些什么(2)
让电影新力量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近年来,一批青年电影人才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中国电影的骨干力量。其中,郭帆、文牧野、闫非、彭大魔、苏伦、饶晓志、韩延等新锐导演携《流浪地球》《我不是药神》《西虹市首富》《超时空同居》《无名之辈》《动物世界》等高质量电影作品抢滩大银幕,爆发出强大的票房号召力,也显示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和观众感染力。猫眼数据显示,2018年票房排名前二十位的国产电影中,新生代导演贡献了其中41%的票房。这意味着,中国电影新力量已经崛起,用其富有爆发性的力量推动产业高速发展。
饶曙光道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些青年导演的作品无论从市场层面还是从艺术探索层面来说,都可圈可点,对产业发展、艺术探索的巨大贡献注定载入电影史册。但我们在为他们崭露头角而欢欣鼓舞时,也应对当前电影人才队伍建设还相对滞后、高素质人才稀缺、优秀领先人物相对缺乏的事实保持清醒认识。要建设电影强国,必须培养一支稳定庞大、对电影产业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的青年专业队伍,所以我们必须重视人才培养,为年轻电影人的成长搭建舞台、提供支持,真正形成人才辈出、名家辈出的生动局面。”
对这个话题,程武也深有体会。他说:“扶持青年电影人才,必须懂年轻人,了解他们的需求。”
电影导演韩延对这个话题感触良多:“这个产业生态健康、创作条件优化、市场包容度高的时代,给年轻人提供了很多出人头地的机会。身处其中,我无疑是幸运的。但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电影新力量仍处于在实践中摸索历练的阶段,一定要保持好心态。一方面向西方学习工业化流程、电影视听美学、先进技术经验,一方面从前辈身上传承中国电影东方美学的精髓,了解中国的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则看到了人才培养和电影教育之间的联系:“培养中国电影新力量,需要从中小学生做起,中小学生的影像文化素养培育至关重要。”北京电影学院原党委书记侯光明对此也深以为然。2018年12月,教育部、中宣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用3到5年时间基本普及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就是采纳了侯光明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所提交的关于“中小学电影教育”提案中的部分建议。他今年两会又提出了关于高等教育院校如何为中小学影视教育做好自己的服务工作等建议。
近年来,一批优秀影片和它们不俗的市场表现,彰显了中国电影市场创作质量稳步提升的客观现实。中国电影产业只有在逐渐回归理性后,不再唯票房、唯明星、唯流量,而是冷静下来去思考电影的艺术特质,静下心来创作和思考,才有可能成就美好的未来;只有在积极的现实主义创作中,沉淀下更多精品力作;只有在新力量不断涌现的过程中,提升全民影像素养,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作氛围,中国电影才能在新时代下朝气蓬勃地发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