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换马甲”,大学生得擦亮眼
据媒体报道,7月份以来,合肥职教城陆续有多名在校学生报案,称一家通信公司以招聘代理为名,诱使他们签订协议。之后,公司又以帮公司刷单可以获得更高提成为由,骗取他们使用本人的身份信息,在“分期乐”平台贷款购买高端品牌手机。手机归公司所有、贷款由公司还款,学生每购买一部手机可以获得相应提成。然而,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公司在还了几期贷款之后便消失了,他们也因此收到了网贷平台的催款通知。
近年来,校园信贷市场乱象丛生,不仅扰乱了金融市场,也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校园贷泛滥成灾,一方面源于市场需求,大学生乐于接受“先消费后还钱”的消费模式;另一方面,校园贷门槛低、种类繁多,到账速度快。先消费,后还款,循环利用,这些针对大学生的贷款产品的确十分诱人。加之部分网贷平台往往模糊介绍贷款利息、违约金、滞纳金等收费项目,反而以“零首付”“零利息”等进行欺骗诱导,极易诱导自制能力较弱而又消费欲望旺盛的大学生上当受骗。
校园贷沦为“校园害”,既有社会层面的问题,也有易被忽略的教育命题。部分大学生在校园贷的“馅饼”面前丧失起码的鉴别力,掉进了温柔的“陷阱”,凸显了相关教育的缺失。为此,学校有责任教育引导学生远离信贷隐患和风险,为学生披上抗击诈骗的盔甲。教育主管部门应从实际出发强化理财教育,尽快开设专门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财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消费观。
深陷校园不良借贷的青年学生需要拯救,前提是青年学生必须自救。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如果不善于自我管理,就会最终迷失自我。从理财的角度来看,适度消费就是一条不可不学的自救之路。先理财后消费,养成量入为出的好习惯,注重消费效益,不失为告别“陷阱”的便捷途径。值得强调的是,凡事都要量力而行,杜绝超出自身承担能力的高消费和超前消费。同时,提高对金融诈骗和不良借贷的防范意识,如因疏于防范而陷入不良信贷的困扰中,应及时向学校报告有关情况,并积极寻求公权力的介入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而今,贷款消费已成时代潮流,不应被妖魔化。换言之,消费信贷是一种金融工具,无关是非,也不应贴上道德标签。清理校园贷等问题平台时,也要积极关注学生合理的信贷需求,不能因噎废食。“堵偏门”的同时要“开正门”,既要禁绝非法校园贷,也应增加合法借贷资源的供给,通过正规渠道满足学生的消费需求,从源头杜绝校园贷乱象产生。金融机构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不妨在降低准入门槛、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等方面做好文章,让合理的信贷运作模式、信贷产品占据市场主流位置,让真正有需求的大学生更便利地获得金融支持。此外,对于校园贷普遍存在的准入门槛过低、行业标准缺失等弊病,不仅需要金融监管机构强化管控,更需要行业内部的自查自纠,引导互联网金融规范化发展,以雷霆手段强力维护校园秩序,保证学生利益不受侵害。
(作者系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