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40年后送入学照,折射出教育本意
60多岁的辅导员刘建学保留着40多年前学生入学时的照片册,之所以感人,在于他把每个学生都当成独特的那一个。
据报道,10月15日,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卫生系74级77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40年后重返校园参加毕业后首次同学会。
这一届学生是辅导员刘建学带过的第一届也是唯一一届学生。随着同学们毕业,各自分配回原来的地方,刘建学也调动了工作岗位。直到40多年过去了,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依然失联。为了这次聚会,有学生筹划了半年,终于成行。
在这次聚会中,60多岁的刘建学,拿出一个纸面泛黄的笔记本,上面贴着每个学生入学时的黑白寸照,并配有姓名。他43年间搬了3次家,却依旧保存着这本当年他为了尽快熟悉学生而制作的照片册。
有多少东西,你能一留数十年?
如果有,那必定连着什么特殊的情感,或是特别的故事。
一堆泛黄的照片,一留就是几十年,依照很多人的经验化揣测,这照片若非信物,就是关于至亲的。
可惜都不是。它是一个高校辅导员对一群学生的情意。
这让很多人难以想象。新闻报道里,刘建学对学生的念念不忘,分外打动人心,以至于让人看完内心一颤。
这份念念不忘里,融入了太多情意,这些情意糅合起来,超越了高校师生关系所涵盖的关怀责任义务:这里面有他对青葱时的怀念,更有他对每个学生的顾惜。
“顾惜每个学生”,这是一个在教育执行端上处于边缘位置的辅导员的价值自觉。虽然这份厚重情感的源头可溯至40年前,其启示意义却可照拂进今天的高校“师—生”和“学校—学生”关系畛域中。
“爱人者即教育”,爱人也是教育的初心。
这里的“爱”是兼爱是关怀是顾惜,是“有爱无类”地对每个学生倾注关心、耐心与信心,而不是“虽在学校都不熟,一出校门成陌路”,抑或是只对部分优秀的、家境优越的学生用心。
刘建学就把“爱人”融入了师者本分中。只不过,这份爱人的情怀还浇筑了些许偏执,所以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
这也让人想起了此前人大方面对赤贫校友伍继红的帮扶:在网上出现“人大女毕业生遇变故成低保户 一家9口住漏雨土坯房”的网帖后,人大校方和校友会闻讯立即介入,通过多方位帮扶,“让伍继红归队”。这赢得无数赞许。
这就是人情味,这就是寓于顾惜中的温情。
其最大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把每个学生都当成独特的那一个,而非一个群像中的虚焦面孔,一个宽泛数据里的模糊数字,一个没有温度的人名。
这需要不苟且不敷衍的用心、走心。
到头来,也正是这样的用心、走心,饱含无意于煽情的温情,“于无声处”打动每个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