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考"在即江苏各地抓落实 奋力夺取双胜利
5月18日,苏州将举行产业链全球合作云对接活动,围绕生物医药、软件集成电路、汽车及零部件、智能装备、新型显示5个产业链,合作签约一批投资项目和订单,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上展现苏州作为。
“苏州工业总量位列全国前三,产业基础扎实、门类齐全,产业链已有较强的韧劲、安全性和互补性,产业垂直整合能力国内首屈一指,要主动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表示。
时至5月中旬,“半年考”就在眼前。如何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为全省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各地定力不变、信心不减,凝心聚力谋发展、扑下身子抓落实,落细落实“六稳”“六保”各项措施,一天接着一天拼,一个季度接着一个季度赶,努力实现全年发展目标任务。
韧性强潜力大,向好态势延续
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一批有韧劲、有实力的企业逆势迎头向上。
当第一缕晨曦洒在内蒙古通辽市,田垄上已经开始忙碌,拖拉机身后“走”出一条长达1000多米的直线。“靠人驾驶没法走出这么长的直线,正因为安装了北斗农机导航仪,实现精准无人驾驶。”无锡卡尔曼导航技术公司北方区经理庄勤锋介绍。
凭借在物联网领域的超前布局,搭载着卡尔曼北斗农机导航仪的无人驾驶农机驰骋在新疆、内蒙古、东北等重要产粮区,今年一季度公司销售增长275%。
疫情防控坚决果断,复工复产及时有力,江苏展现出有效的社会治理效能、巨大的发展潜力。2月10日全省复工复产后,只用了25天时间,企业综合复工复产率就达到80%,平均每6天上升10个点,5月8日达到94.3%,经济社会秩序恢复态势好于全国。目前,商场超市复工营业率达99%以上,限上餐饮企业复工营业率超过90%。
统计部门分析认为,总体上看,江苏经济3月呈现回升势头,4-5月向好态势延续。运行情况既客观反映了疫情对宏观面带来的影响,也反映了江苏经济的韧性、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企业抓复工复产的效率、成效,更加坚定了全省上下克服疫情影响、全力以赴夺取双胜利的信心。
进入4月份,苏州经济运行回升态势明显加速。1至4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工业投资支撑明显,同比增长26.9%;工业生产加速回升,4月单月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9.9%;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179%,保持全省第一;金融运行持续稳健,新增A股上市公司6家,占全省一半以上。“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拼抢二季度,打好‘翻身仗’。”苏州市市长李亚平表示。
地区生产总值在连续11个季度保持增速8%左右基础上,南京今年一季度逆势增长1.6%,在全国GDP过万亿元城市中名列前茅。进入二季度,南京4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33%,今年以来月度用电增速同比首次达到正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从用电结构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02.8%,中兴、乐金、南高齿等领军企业用电量增长迅速,展现了南京调结构、快转型的良好态势。
抓项目兴产业,增量存量并举强动能
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是南京的五大地标产业,是夺取双胜利的重要支撑。5月以来,南京逐一对五大地标产业专题研究调度。
“无论从内外宏观形势、国家政策导向看,还是从南京资源优势、产业发展前景看,集成电路产业都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我们有条件、有责任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做大做强、走在前列。”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表示,坚持对标找差、扩大体量,注重自主可控、做强质量,全面发挥优势、激活存量,致力走在前列、提高分量,推动南京在集成电路全球版图中更有影响力和话语权。
克服疫情影响,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项目和产业。各地育增量、优存量,全力以赴增强发展动能——
位于海门港的中天绿色精品钢基地,是我省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优化产业布局、加快钢铁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项目,正开足马力建设。项目采用全球钢铁行业最先进技术,常州本部腾笼换鸟转型升级,南通新厂全新打造水平更高,实现调整优化一个项目布局、激活两地发展潜力、促进南北协调发展的多赢。
聚力产业强市、奋力争先进位,镇江全市上下已经“跑起来”。“牢牢扭住项目‘牛鼻子’,把引进龙头企业作为主攻点,把培育本地跨国公司作为突破口,把发展科技成长型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抓增量、优存量。”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表示。前不久,镇江在全省率先与四大通信运营商签订5G网络建设与应用战略合作协议,抢抓新基建机遇,培育新产业、新动能。
聚焦总部经济、枢纽经济和数字经济,无锡正在抢抓新项目、引育新企业、推进新基建、打造新引擎、建好新载体。“统筹发挥投资、消费、出口作用,尤其是把省、市两级重大项目牢牢抓在手上,切实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无锡市市长杜小刚表示,对疫情防控期间出台的一揽子惠企政策“回头看”,因时因势因情作出优化调整,更好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确保二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和苏南五市前列。
补短板强弱项,更加有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越是困难多,越要更加有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各地把“六保”作为“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和支撑,一抓到底、落细落实。
立足“打造新都市”,南京今年计划完成棚户区危房改造、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现代交通枢纽提升等固定资产投资1200亿元以上。“找准民生补短板的发力方向,既兜住底线又创新发展、既办好实事又建好体系、既改善民生又推动发展、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张敬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