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以乡风文明之魂 引乡村振兴之路
乡村振兴要塑形,更要铸魂。近年来,黔江区以乡村文明风尚提升、文化阵地建设、文化产品供给、非遗文化传承等重点工作,强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大力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持续为全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幸福画卷。
内外兼修
搭建多传播平台 培育文明新风尚
7月1日,冯家街道柏腊村“建党98周年文艺汇演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文艺演出在开场舞《共筑中国梦》中拉开帷幕。
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了男女生对唱《六口茶》《黄四姐》、合唱《祝酒歌》、朗诵《支部书记之歌》等,将演出推向高潮。
汇演中,主办方还穿插了党的政策、村情村务等有奖问答环节,表彰了环境卫生示范户,村里学习烹饪的学员还进行了职业承诺宣誓。
“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我先行。”柏腊村党总支书记任太平说,此次活动丰富了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居民们从不会唱歌到会唱歌、从不敢唱歌到大声高唱,这些进步会让新时代文明之花开得更加鲜艳。
“我们站建起了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体育健身服务、全媒体六大平台,构建了‘平台出单、群众点单、志愿者接单’活动机制。”任太平说,半年来,该站已开展教育实践、宣传宣讲、主流价值培育、群众文化、移风易俗和关爱帮扶六大主题活动,设立了“榜样展示墙”和“失德曝光台”,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而今,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纵深推进,一朵朵文明之花正在黔江大地盛开。
正阳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联合区创文办、美设理发志愿者,为金秋老年公寓60余名老人进行爱心义剪;阿蓬江镇星光幼儿园开展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小手拉大手,文明齐步走”家长会,把文明传进家庭、传向社会,助力文明城区创建……
目前,黔江区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所30个、站29个,健全了三级工作体系,组建了志愿服务总队、专业志愿服务分队、村(社区)和各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小队三级队伍,实现了全覆盖。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的触角正延伸至各个角落,绽放出朵朵“文明新花”。
创新传承
非遗文化发“新枝” 拓宽脱贫致富路
深秋时节,乡村遍地金黄,瓜果飘香谷满仓,村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连日来,在小南海镇新建村山歌发源地何家大院,村民俗山歌文化团团长何福和他的后坝山歌队伍正在给前来观光的游客清唱《后坝山歌》,清脆嘹亮的歌声余音缭绕,婉转动听。
何福是新建村的建卡贫困户,也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坝山歌”传承人之一。近年来,山歌队伍在他的带领下,常年给游客表演民俗节目,不仅实现了脱贫致富,也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濯水镇三门社区石鸡坨土陶(市级非遗项目)作坊位于阿蓬江边,门楣上悬挂着“2019鲁渝共建非遗扶贫石鸡坨土陶制作技艺培训班”字样的条幅。
“‘非遗+扶贫’是一条好路子。从去年开始,已经开办了2期,每期3班,共计培训80余人。目前长期就业有10人,短期有20余人。”石鸡坨土陶制作技艺第30代传承人刘海龙说。当地贫困居民滕建芳就是其中之一,她希望学成技艺后将在作坊里务工,就近就业实现增收致富。
“哒哒哒……”在新建村后坝老街土家刺绣工坊扶贫车间里,女工们正在手工刺绣、纺织西兰卡普,游客们在展厅挑选刺绣、织锦。
“这是黔江区为传承民族民间文化刺绣和织锦技艺,让贫困户、残疾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而打造的土家刺绣织锦女劳务品牌。”市级非遗西兰卡普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汪少碧说,扶贫车间的工人40%是当地的贫困户、残疾人,产品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深受顾客青睐,一双手工鞋垫卖到了200多元。
黔江区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丰富的非遗资源,实施智志双扶,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着力引导贫困群众吃“文化饭”、“非遗饭”,助力脱贫攻坚,涵养乡村文明,推动乡村振兴,真正实现贫困群众物质和精神脱贫双同步。
成风化俗
文明家风润万家 学习践行有榜样
“以德兴家,以爱治家,以勤发家,以俭持家。”这是黔江区冯家街道寨子社区大姓粟家的家风家训。社区3组唤乡岭(小地名)居民粟可家的门牌上,“文明之家”“孝顺之家”“最美农家”的奖牌格外醒目。
寨子社区位于阿蓬江湿地公园中心地带,是全市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示范区(示范点)之一。社区党总支书记简兴恒说,优秀的家风传统文化居民自我认同感高,归属感和荣誉感强烈。
在寨子对岸的中坝社区,居民家家户户的门联、门楣上都镌刻着自家流传的“家训”。良好的民风,让这里成为乡村旅游的好去处。
中塘乡中塘社区位于乡集镇上,社区文化广场随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家风家训、文明风尚等公共文化宣传标语。区委党校退休职工华大林、社区民办退休教师黄文志等“新乡贤”“文化人”,经常帮助社区组织老年人、留守妇女(儿童)等,主动参与社区各类文化活动、文化建设和社区治理,引领社区文明新风,得到社区居民的一致肯定。
“优良的乡风、民风,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我们社区利用‘新乡贤’、本土文化人等群体继续发挥余热,引领、示范、带动、倡导文明乡风、推动移风易俗、规范村规民约,参与社会治理,弥补了基层文化人员短缺不足的问题。”寨子社区党总支书记黄全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