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释放创新动能 山东科技实力持续增强
山东是经济大省,锻造发展新优势,需要充分释放创新动能。近年来,全省在科技领域不断探索、深化改革,尊重创新规律,使科技创新能够真正支撑引领山东经济不断前行。
科技创新能力迈入全国前列
“十三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15年的32.51%,增长到2020年第三季度的44.46%,增长11.95个百分点。
“十三五”以来,山东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投入,目前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规模已突破5.05亿元,尤其注重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为提升全省源头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此外,技术“领跑”领域也不断扩大,海洋、农业等领域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全国领先。
根据中国科学院大学发布的评估报告,山东区域创新能力保持全国第6位。今年5月,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中,山东被列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真抓实干成效明显激励对象,居全国第二位。
科技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2019年,山东启动了“高端自主芯片”“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等12个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实施了505个项目,财政投入36.5亿元。
同时,全省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社会高质量发展,也为人们的智慧生活带来新技术。
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青岛下线,标志着我国在高速磁浮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济麦44”亩产766.62公斤,创全国超强筋小麦单产纪录;在量子计算方面,“测量器件无关量子密钥分发”理论和实用化高效率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协议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连续创造300公里、404公里、509公里的量子密钥分发世界纪录。
在智慧交通、精细化工、燃料电池、碳纤维、重大新药创制、医疗器械、地下工程重大灾害防控、深地资源勘查开采、海洋药物等20多个领域,全省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上均走在国内前列。
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成效显著
立足“十强”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围绕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业化,系统布局创新平台,形成对产业发展的链式支撑。
加强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实验室、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四级金字塔型“1313”实验室体系顶层设计。
目前全省建有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239个,在推动源头创新,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0家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加快推进,初步构建了“1+30+N”的“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体系。在全国率先构建了以黄三角国家农高区为龙头、2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18个省级农高区为重点、12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为依托,覆盖全省涉农县(市、区)的农业科技园区四级体系。
2020年上半年,山东省13个国家级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合计9355.6亿元,同比增长1.3%。
科技强企方阵初具规模
遵循科技企业成长规律,按照不同阶段成长特点,精准制定扶持政策,构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
大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截至目前,全省拥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25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419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98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42家,分别居全国第三位、第二位,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在孵企业超过2.5万家,为培育高企提供源头力量。
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工程,建立科创板上市企业培育库,进行“一对一”专业化服务辅导,支持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今年已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203家,较2019年增加8685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