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库区漫山绿(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
7月29日,久违的大雨一扫三峡库区闷热。重庆市万州区,库区清漂人又开始忙活起来。
长江水进入库区,流速渐缓,江面漂浮物容易堆积。多的时候,绵延几百平方米,厚的地方人几乎可以在上面散步。垃圾威胁航行安全,腐烂后还影响水质。
“万州如今有四艘全自动机械化清漂船在江上巡逻、作业,多的时候一天能捞起200吨垃圾,打捞量是以往人工的10倍。”万州区环卫处副主任陈渝介绍。
江面上的垃圾从哪来的?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规划计划局副局长罗小勇告诉记者:“以前主要是白色垃圾,现在更多的是枯枝败叶。”
减少垃圾入江、保持水土,靠什么?还得靠种树!应绿尽绿、宜绿则绿。重庆市累计投入三峡后续工作专项资金46亿元,完成库区生态屏障区植树造林264.5万亩,其中建成柑橘、脆李、油橄榄、龙眼等特色经济林100余万亩,库区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37%提高到2017年的51.8%。长江两岸形成了滨江景观林带、中山产业林带、高山生态林带的“三带”景观,实现了“国土增绿、群众增收”,森林生态系统污染拦截、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显著增强。
漫步云阳,整个县城是一个4A级景区,处处美景,有三峡梯城之美誉。约33公里的县城库岸,云阳人正在打造最美滨江绿道,既是生态屏障,又是休闲之区。已经完成的4公里库岸整治,充满生态和海绵城市理念:路是用透水混凝土修的,不积水,快速渗透;护岸用的是植草砖,中间有孔,可以长草……
“应绿尽绿”,最难的是消落区。三峡成库,水位在145米至175米间涨落,在重庆市境内形成了300多平方公里的消落带。消落带内,耐旱植物会在蓄水期被淹死,耐淹植物则会在枯水期干死。消落区复绿,重庆的科研人员反复尝试。
9年前,时任万州区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的任凭在库区消落带种下第一株中山杉,中山杉被江水浸泡的四五个月里,任凭每天数着日子,“希望看到它们吐绿,担心见到的是干枯。”
2010年3月底的一天清晨,江水一夜之间退去了一米多,晨曦中,中山杉枝上的新芽隐约可见。如今,任凭和他的团队在万州区的新田镇、瀼渡镇的消落区内,成功种植总面积超过1500亩的中山杉,守护了45公里的长江两岸。“治理消落带,如果能够找到产业化路径,不仅不用投钱,还能生钱,就更加可持续。”这是任凭最大的愿望。
江水涨落,影响的不仅是消落带,更是农民心中的好土地。只剩山地,怎么发展产业?重庆库区的选择很坚定:高山带坚决退耕还林,建设生态林,打造生态屏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在中山带发展经济林,库区人完全可以绿色发展,增绿又增收。
雨后傍晚,一道彩虹斜挂云阳。走在云阳县盘龙街道活龙社区田间,雨滴挂在一株株晚熟柑橘枝头。以前,活龙社区只要人能站的地方都种了庄稼,可依然不富。如今,云阳县库区海拔500米以下已经形成环库柑橘带,每户年平均增收3000元。云阳县果业局局长陈雁介绍,云阳县通过选择晚熟品种、管好品质、打造品牌,不断提升柑橘产业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返程路上,车辆在江边盘山公路上疾驰,外地记者直呼头晕。云阳县盘龙街道党工委书记周道吉表示:“要想富,修好路,如今在库区依然适用。”
夕阳西下,青山掩映,碧水东流。记者走访库区,发现从区县到街道乡镇,关注关爱长江生态已成自觉。
长江生态依然脆弱,保护库区生态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将区县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中的绿色发展权重提高到30%以上,重庆正在推动库区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