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查询 - 标签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三农视点 > 乡村建设 > 正文

贵州雷山咱刀村:“外扶内转”发展活力迸发

编辑:中国舆情网 时间:2018-08-07
导读:三层小楼被脚手架包围着,工人踩着横杆,叮叮哐哐,敲打着房屋换新颜的“变奏曲”。 小楼内,窗户旁,一张板凳,一块素布,身着苗族便服的杨胜英聚精会神地飞针走线,紫色的花朵图形跃然眼前。 这是8月6
原标题:雷山咱刀村:“外扶内转”发展活力迸发

  三层小楼被脚手架包围着,工人踩着横杆,叮叮哐哐,敲打着房屋换新颜的“变奏曲”。

  小楼内,窗户旁,一张板凳,一块素布,身着苗族便服的杨胜英聚精会神地飞针走线,紫色的花朵图形跃然眼前。

  这是8月6日,记者在省极贫乡镇雷山县大塘镇咱刀村所见到的一幕。

  楼外楼内,一动一静,一个与咱刀村计划发展乡村旅游,沿街房屋进行整体形象包装相契合;一个与党建扶贫发展产业之一刺绣相契合。

  不同的画面,传递的是相同的讯息,发展活力迸发。

  位于大塘镇镇政府所在地的咱刀村,是一个苗族聚居村,也是一个深度贫困村,2014年贫困发生率为37.96%。

  “都是以传统耕作和外出务工为主,缺乏产业带动,发展动力不足。”咱刀村党支部书记石巍奇道出了贫困“症结”。

  贫困“症结”怎么破?“药方”有很多,要数“外扶内转”最具效果。

  外扶方面,作为极贫乡镇的深度贫困村,咱刀村近两年来得到了省、州、县多方力量的扶持,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得到了明显改善,正在实施的为发展乡村旅游进行沿街房屋形象升级便是其一。咱刀村也是雷山县红十字会的定点帮扶村寨,县红十字会除了派出两名干部驻村帮扶,还在这里实施了“博爱家园”项目。

  内转方面,咱刀村强党建、促脱贫,2017年组建了由17名党员组成的党员脱贫攻坚先锋队。

  “最大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党员的责任心,调动党员的先锋力量。”咱刀村党支部书记石巍奇说,全村包括驻村第一书记在内共24名党员,除了年老的基本都加入了进来。

  每月一次的党员会议不断“武装”着党员们的头脑,也提振着他们带头发展的信心。在党员脱贫攻坚先锋队的带领下,咱刀村建立了清洁风暴环境卫生、社会治安、产业抱团等“十户一体”抱团发展团体,并成立了咱刀源泉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刺绣专业合作社。

  7月底,绣娘杨胜英在咱刀村建立的绣娘制作手工艺品车间里,与咱刀村、新桥村共50名绣娘,一起接受了为期7天的第一期大塘镇三农合作社绣娘制作手工艺品项目培训,由此开启了订单刺绣的生活。

  “刺绣手艺是我们从小就练就的,前些年为了生活忙碌就丢了,现在重拾起来,特别高兴。”培训结束就拿了第一批30张绣品订单的杨胜英在家一有空闲就坐在窗户边绣花,完成这第一批订单她就有1500元收入。

  “我们已经把她发展成为了入党积极分子。”雷山县红十字会驻咱刀村第一书记胡文琴说,她们正努力不断将有能力、有头脑的致富带头人发展进党员队伍。

  除了刺绣产业,咱刀村产业星星之火正在点燃。

  黑毛猪、小黄牛、山羊养殖产业,竹荪、西红柿、丹参种植产业等都已朝着产业化发展,建筑业、乡村旅游业等也在起步。

  “以前力量小,养的少,现在在政府、部门帮助下,已成发家致富产业了。”2017年刚甩脱贫困帽子的石家远饲养了90多头猪,成为“金种子”致富带头人。

  经过近两年努力,咱刀村贫困户仅剩28户95人,贫困发生率降到了12.86%。

  目前,咱刀村正紧紧依托大塘镇“超短裙苗”、“水上粮仓”、苗族芦笙“讨花带”的发源地等民俗文化,积极发展刺绣、织锦、歌舞表演、精品民宿等产业,推动形成种养殖、建筑、乡村旅游等多元化产业格局。(陈丹)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 | 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投稿信箱:tougao@yuqingz.com 运营:operate@yuqingz.com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手机版 | 电脑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