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查询 - 标签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三农视点 > 扶贫经验 > 正文

抓住历史机遇发展数字经济

编辑:中国舆情网 时间:2018-06-04
导读:制图:郭祥 数字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出的一种新经济形态,如今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不少国家和企业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全力抢占经济增长新高地。不同于农业经济、工

  数字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出的一种新经济形态,如今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不少国家和企业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全力抢占经济增长新高地。不同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作为关键生产要素,数字经济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有效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作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核心驱动力。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获得了高速蓬勃发展。统计显示,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27.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2.9%,数字经济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新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不断被开发和挖掘。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有自身特点,就是我国在还没有完成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时,就迎来了信息化。“四化同步”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这既给我国发展数字经济带来巨大挑战,也带来了空前机遇。信息化使我国有可能用二三十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两三百年走完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历程,数字经济在其中成为关键推动力。以零售业为例,美国经历了上百年工业化的高度整合后才产生了以沃尔玛为代表的高效的现代零售业。而我国则借助网络化信息化,在过去10多年里就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产生了阿里巴巴、京东等巨型网络零售企业。

  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是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重要举措。把握好数字经济发展机遇,需要我们充分利用我国得天独厚的数据资源,发挥好数据这个关键生产要素的作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生产端的规模效应不同,数字经济在需求端具有很强的规模效应,用户越多,产生的数据量越大越丰富,数据的潜在价值就越高。目前,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拥有世界上最大数量的网民,产生了海量的消费端和企业端用户数据。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和数据资源国家,这为我国数字经济继续深入发展提供了便利。当前,需要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今天,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数据这个关键生产要素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以往,不少行业尤其是制造业主要是生产导向,聚焦企业生产的过程、规模与效率。如今,我们要充分利用数据资源,发挥数据这个关键生产要素的作用,从海量用户数据中洞察用户潜在的需求,引导企业从生产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从经营产品向经营用户转变。这就要推动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发展数字经济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大力培养数字人才,夯实创新型国家的人力资源基础。现在,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京东等互联网企业从消费、社交、出行、通信、支付等多个维度积累了海量用户数据,并开发出各种核心产品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日常消费、生活服务等领域的应用。需求端的数字化转型在行业内已经具备良好基础,正逐步实现跨行业、跨地区的发展融合。但供给端的数字化转型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制造业、医疗等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如果说需求端的数字化转型主要依靠海量用户带来的数据红利,那么,供给端的数字化转型更加依赖人才驱动。培养具有数字化素养的数字人才是推进我国经济数字化转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基础。

  数字人才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技术专业技能人才,还涵盖能够与信息技术专业技能互补协同、具有数字化素养的跨界人才。当前,大多数数字人才分布在传统的产品研发和运营领域,数字战略管理、深度分析、先进制造、数字营销等领域的数字人才总量还比较少。大力培养数字人才,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学研深入跨界合作,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创新人才的培育和发展营造良好氛围,让各类创新主体迸发出强劲活力。

  (作者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互联网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admin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 | 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投稿信箱:tougao@yuqingz.com 运营:operate@yuqingz.com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手机版 | 电脑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