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振兴 文明乡风树起来
核心阅读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富口袋的同时,富脑袋、丰内涵,提升乡村文明软实力,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乡村蔚然成风,让农村不断焕发新的活力?各地丰富和创新活动形式,乡村文化“活”起来。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如何激活文化,发掘乡土文化的时代价值,提振精神?
山西运城盐湖区
文化引领,乡村喜见新气象
3月16日,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雷家坡村村民张西海嫁女时,不仅没要彩礼,还给女儿陪了个特殊嫁妆:一块家风家训牌匾。婚礼上,张西海反复叮嘱女儿“婚后一定要孝敬公婆、和睦邻里、勤俭持家,不能丢了家风。”
张西海不是孤例,他说,在雷家坡村,大伙儿过光景不爱比钱多钱少、房大房小,就爱比家和不和、娃孝不孝、老人身体好不好;娶媳妇嫁女子不爱比田多田少、业大业小,就爱比家风正不正、口碑好不好……
近年来,盐湖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连续开展舜帝德孝文化、关公忠义文化实践活动,先后表彰“十大孝顺媳妇”“百佳孝顺媳妇”550名;一支40余人的文化大讲堂志愿者宣讲队伍活跃在乡村,累计授课1600多场次,22万余人次受到教育和熏陶。
盐湖区委书记王吉敏说:“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据介绍,区里建立了150多个乡村文化苑,集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文化大讲堂、农家书屋、文艺宣传队和志愿服务队等“六位一体”,村村订立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新乡贤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
发挥新乡贤、基层宣讲员、群众文艺团体等乡土人才的骨干作用,盐湖区发掘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乡土文化的时代价值,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的方方面面,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
在东郭村,刘海水退休12年,创作《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图本》等漫画“口袋书”10种,读者达38万多人;解州镇村的现代眉户戏《打碗记》、雷家坡村的快板《夸夸咱们的好媳妇》、五曹村的干板腔《贴心的老年灶》等一大批老百姓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受到广泛追捧。
【点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空对空,要贴近百姓生活,植根优秀传统文化,找到结合点。评选好媳妇、好儿女、好婆婆,吸引了广大群众踊跃参与,在农村乡里乡亲间建立起团结互助友爱氛围,值得借鉴。
补齐公共文化设施“短板”的同时,如何让文化在村民身边生根发芽?
河南郸城县
精神滋养,村民生活更多彩
这些日子,河南省郸城县白马镇老牙行政村贫困户刘老汉十分开心。“还是党的政策好,有线电视安到了家里面,一分钱没花俺就看上了清晰的电视!”2017年底,该县130个贫困村有线电视信号已全部通达,央广无线数字信号实现全覆盖。
“村里近年来出了不少大学生,有的还读上了硕士、博士……”汲水乡大王庄村图书管理员王东海自豪地说,“我感觉,这其中也有我们农家书屋的一份功劳。”据介绍,目前全县共建成了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87个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和518个农家书屋。
不仅补齐硬件“短板”,更要送去文化“大餐”。
《回龙传》《朝阳沟》……3月3日,“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如期在县世纪广场举行。经典的豫剧唱段,引人入胜的情节,细腻自然的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现在每周六和周日都有演出,我们着实过足了瘾。”老戏迷段大爷道出了广大群众的心声。
与此同时,在竹园行政村文化广场上,村里的秧歌队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竹马旱船舞。今年55岁的许晓霞被选为村里秧歌队长,“最近几年,村子里文化广场建起来了,秧歌队也成立了,我们37个秧歌队员中,年龄最大的队员赵春花都78岁啦。”因为秧歌队要参加全县“春耕节”民间文艺汇演,赵春花老人每天排练都没有缺席,“争取拿一个头名,给竹园村争光彩。”
走进押岭村,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一行行优美的书法,核心价值观、优秀家风家训、脱贫攻坚政策等内容跃然墙上……这样接地气的文化墙在郸城比比皆是。
“文化墙图文并茂、直观明了,易于百姓理解认知。”85岁的书画家李宏亮介绍,全县书画界各级会员400多人及民间群团书画爱好者近万人,先后为全县23个乡镇纵笔挥毫,美化墙体。
现在的郸城农村,排舞、腰鼓、戏剧、书画等文化活动丰富,群众参与热情十分高涨,曾经习惯观看演出的农民,如今成了参与演出的“主角”。仅去年,就组织开展了“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239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5856场次……覆盖全县的公共文化服务来到了每一位群众的身边,乡村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群众的生活也越来越滋润。“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扮靓了村容村貌,更厚植了道德文化、培育了文明乡风。”郸城县委书记罗文阁说。
【点评】在走好乡村文化振兴之路上,要扬正气、压歪风、富头脑、丰内涵,提升乡村文明软实力。同时,要不断丰富和创新形式,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
在留住乡村记忆的同时,如何塑造“乡贤文化”,让能人各显其能?
内蒙古呼和浩特石人湾村
创新载体,文化财富传下去
“十八大的政策正享用,十九大的春风又吹进门。条条都是为人民,句句都是高水平……”伴随着自编自唱的音乐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黄合少镇石人湾村李银莲的舞蹈队队员,身系绸带、斜挎腰鼓,时而欢快、时而轻柔地跳了起来。
“父亲说,热爱文艺的人要把自己的热情传递给所有人,分享和帮助是最大的幸福。”对于父亲的叮嘱,李银莲一直记在心里。在石人湾村和李银莲一样的热心人不少,从村东的“亲二妈”李巧巧,到村西的“好大哥”郝宝明,再到热心的村主任刘润亮,石人湾村的祖祖辈辈把帮人助人看作是安身立命的首要之事。正是有了良好的家规家训,才能让石人湾村在新时代展现新风尚。
“打竹板心里亮,赛罕大地把歌唱。门前三包落实好,美丽乡村人欢笑……这是我们镇的文化站站长创作后教给我们排练的”,刚表演完快板的村民张厚厚对记者说,“别看我们这儿是小山村,但环境卫生一点也不比城市差,不仅是每户人家门前三包,而且村东的海子湖,也被我们清理得变样了!”
石人湾村党支部书记闫虎威指着文化广场旁边的宣传栏对记者说:“刚才他们打的这快板名字叫《村规民约要牢记》,这宣传栏上都有,他们都快背熟了。”
如果说村里的文化活动广场是石人湾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所在,那村东的村史馆则是石人湾村人“乡愁”的源头。“这是我们村张栓柱家里曾经用过的石碾子和量米斗,这是刘根根家老人曾经用过的玉嘴老烟锅……”在村史馆,闫虎威指着陈列着的老物件笑盈盈地介绍说,“弄这些东西不为别的,就是为了留下文化财富,让年轻一代记得住祖辈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重塑和振兴我们石人湾吃苦耐劳的精神。”
记住乡愁,回报乡亲,这是石人湾村出外闯荡者的共同心愿。这些年来,石人湾村的“乡贤文化”在推进全村产业发展上让村民个个都竖大拇指。村里的“乡贤能人”各显其能,引资举办了两届“石人湾李子旅游文化节”,“牵线”促使村委会与天创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打造黄芪种苗种植试验基地、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分院打造经济林产业园示范基地……短短两年,这个国家级贫困村人均年收入翻两番,达到5000多元,全村59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点评】乡村振兴,文化是灵魂,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传统文化的重构。既要有所传承,让乡亲们记住乡愁,也要与时俱进,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 人民日报 》( 2018年04月03日 09 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