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为功建设美丽乡村
聚焦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从夯实农村建设的基础做起,精准发力、驰而不息,才能以实绩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乡村美不美,事关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事关全面小康的底色和成色。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实现基本覆盖,规划保留村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96.3%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一大批旅游特色村得以培育、营业总收入逾350亿元……行走在今日浙江,乡村环境优美,宜居宜业,令人沉醉。
把时针拨回到15年前,2003年6月,在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的倡导和主持下,浙江启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由此拉开村庄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的序幕。锚定“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000个以上、完成村庄整治10000个左右”的目标,科学规划、坚定执行、有效管理,不断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浙江历经15年接续奋斗,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总结浙江建设美丽乡村所取得的成就,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在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张蓝图绘到底。
有美丽乡村,才有美丽中国。“美丽乡村”早已成为社会热词、治理焦点。不过,一些地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改善农村环境,最终却流于形式、收效甚微。有的地方楼房越建越高、道路越修越宽,但有绿水青山、有美丽乡愁的农村却渐行渐远;有的地方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热衷“涂脂抹粉”的形象工程;更有甚者,把建设美丽乡村的口号喊得山响,行动中却依然在搞先污染后治理的老一套。前不久,媒体曝光山西三维集团违法排污事件,暴露的正是这种漠然态度。凡此种种,消解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也无法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分析类似现象,说到底还是工作态度不端正、政绩观产生了偏差。无论是急于求成、不尊重乡村建设规律,还是热衷于“面子”而忽视了“里子”,追求的都是一时之美、外在之美。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既干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办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才能让美丽乡村建设远离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像浙江那样,聚焦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从夯实农村建设的基础做起,精准发力、驰而不息,才能以实绩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群众满意是最大的政绩,但检验群众是否满意,不是一时一事,而是时时事事。美丽乡村建设是包含环境整治、发展赋能、治理现代化等在内的系统工程,既要尊重规律、科学谋划,更要坚持不懈、一抓到底。从2003年实施“千万工程”,到2008年浙江安吉县率先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从党的十八大后响应美丽中国号召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再到提出“千村3A景区、万村A级景区”的“新千万工程”……浙江之所以能不断提升乡村建设的水位,靠的正是无数建设者的接续奋斗、辛勤耕耘,体现的正是一以贯之抓落实的能力水平。世上很少有毕其功于一役的事,只有用量的积累实现质的突破,才能赢得实实在在的改变,收获真真切切的掌声。
多年前,浙江安吉村民在开采矿石与保护生态之间选择了后者;今天,安吉成为我国首个“联合国人居奖”获得县,绿水青山真正成了金山银山。筑牢正确政绩观、借鉴浙江好经验,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持之以恒、务求实效,我们就能在新时代激荡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气象,为乡村振兴凝聚新动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