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的因材施教可能变成现实吗
“中国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以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面向新时代的战略选择和必由之路。中国将坚定不移推进基础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努力为全体中小学生享有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提供强有力支撑。”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嘉毅说。
其实,未来已来。随着ChatGPT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人们在好奇、观望的同时,更在数以亿计的尝试中看到人工智能正在迅速着改变着教育。
不过,在我国,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改变教育已经写进了国家的顶层设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提出,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要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
一些地方,值得关注的是,在“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的讨论上,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对孩子的个性化培养、破解教育顽疾,已经在一些地方成为现实。
曾经,作业问题一直是困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难题。“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成了很多有娃家庭的真实写照,这背后不仅有作业负担重问题,同时也反映出“齐步走”式的传统作业很难兼顾不同孩子特点和学情的问题。
正如江西省教育厅厅长郭杰忠在论坛上所说,“传统作业模式下的共性练习很难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提升,而且‘题海战术’很容易催生出‘同分异构’的现象,学生分数虽相同,但其薄弱知识点不同,学习问题也难以根治。”
于是,江西省引入了“智慧作业”,应用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逐一拆解教学难题、击破学习难点,向学生提供高效的“靶向作业”,绘制学生学情的“动态画像”。
安徽合肥也有类似的做法。
合肥市教育局局长刘业勋介绍,该市利用智能终端,全面采集分析学生课堂、练习、测验等数据,精准定位学生薄弱项,形成课前预习单、随堂练习单、课后巩固单、能力提升单及班级、年级、学校三级管理的“四单三关”作业管理模式。强化了作业的设计,减少机械性、重复性作业,同时增加探究性、体验性的作业,为不同层次学生设计分层个性化作业,控制作业总量,减少作业时长,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基层的尝试为改革提供了生动的样本,也为改革在更大范围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副主任杨非介绍,2022年初,我国启动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在原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基础上,升级建设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平台于2022年3月份正式上线运行,4月配套上架了移动端App。在过去近一年的时间里,有3亿多人访问过平台,浏览次数超过218亿。注册用户达7300万,周活跃用户数量逐步稳定在1500万左右。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边应用边建设,先后经过了资源数字化、能力数字化、流程数字化的历程,正在努力深化场景应用与创新,提升智能服务水平,进而推动教育模式数字化转型与变革。”杨非说,目前平台已初步实现从单一资源浏览向全面支撑多种教育教学活动拓展。用户可按需探索资源和功能的组合,适应多种应用场景。不仅如此,平台还拥有“海量”的资源,设置了10个版块53个栏目,提供各类型数字资源4万多条。
有了“国家队”的强力推进,反过来给基层改革注入了更大的动力。
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教育局局长陈红艳介绍,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省、市平台优质资源,以“云课堂”“云教研”等为技术支撑,云龙区形成了结伴互助的区域智慧教研共同体。对学生进行前置性学情了解,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聚焦学生学科素养提升,开展有效教研。“基于数据的精准教研使教师从经验主义向数据实证转变,教师从‘有经验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行为的设计者’和站在学生身边的‘学习支持者’,使大规模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陈红艳说。
因材施教是每个教育者的理想,而庞大基础教育规模增添了其实现的难度,今天,随着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智慧教育所带来的精准化将让因材施教真正成为现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