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查询 - 广告服务 - 标签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舆情聚焦 > 教育舆情 > 正文

经常出入网吧不得认定贫困生引争议:述贫比惨就好吗?

编辑:中国舆情网 时间:2017-09-01
导读:近日,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财政厅公布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办法,其中提到,学生或学校能够证明申请学生在校外租房或经常出入营业性网吧的,不能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规定引发舆论争议。8月30

近日,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财政厅公布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办法,其中提到,学生或学校能够证明申请学生在校外租房或经常出入营业性网吧的,不能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规定引发舆论争议。8月30日,陕西省教育厅回应称,具体认定标准由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陕西省这一因贫困生认定标准引发的争议事件,使大学贫困生帮扶话题再次涌入舆论视野。

帮扶贫困大学生为舆论场注入暖心正能量

每年9月前后的大学开学季,舆论都会格外关心贫困大学生的求学问题。从近五年每年1-8月相关网络新闻资讯总量来看,统计数据呈现出连续大幅攀升的趋势,仅2017年8月份,相关网络新闻资讯总量即达25180条,其中与帮扶资助贫困大学生相关的新闻资讯占据9成以上。

几乎全国所有省份各级政府都在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入学,各行各业、各大社会团体也积极募集资金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资助,还有众多的爱心人士以个人之力资助贫困大学生,甚至有学校一次性买入贫困学生家庭几十吨西瓜进行帮扶等等,这为舆论场注入了一股让人倍感暖心的舆论正能量,让莘莘学子有了满满的获得感。然而,如何保证贫困大学生的认定公平公正,如何在帮扶的同时维护贫困大学生的尊严,如何加强帮扶贫困大学生的制度化建设等,这些也成为舆论争议的焦点话题。

图:近5年每年1-8月份有关“资助贫困大学生”网络新闻资讯量走势

述贫比惨票选贫困生这样好吗?

尽管当前贫困大学生帮扶政策和机制已经日益完善,但一些争议事件仍然不时发生,好事不能办好,一些学校的不恰当做法受到舆论的诟病。

在诸多有待商榷的现象中,将贫困生的评定标准与学生的日常消费进行捆绑的情况相对较多,有的学校对于超出一定消费标准的学生取消其贫困生资格,甚至提出“贫困生就该有贫困生的样子”这样的说法,因此有的学生因穿耐克鞋而被取消助学金资格。更有甚者,举行各种公开评定活动,让学生登台讲述个人贫困状况,又被舆论称为“比惨大会”“比穷演讲”,将贫困生置于众目睽睽之下,由“围观”同学票选贫困生。

有的学校则由学生提交贫困生申报材料,让学生自行填报种种凄惨境遇。还有的高校,不仅在学校公示栏公布贫困生身份信息,还将学生父母的姓名、健康状况甚至是联系方式也一同晒出来。

表:大学贫困生评定中有待商榷的现象

舆论认为,这些贫困生的评定机制看似公平公开公正,却将贫困生置于难堪的境地,是让贫困生在“尊严”与“金钱”之间做选择,在贫困生的“伤口”上撒盐,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无益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义利观,遑论回报社会, “善行”难以结出“善果”。

为此,国家教育部在2017年1月9日发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在扶助贫困学生过程中要“保护受助学生尊严”“不能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2017年8月,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预警,要求各校的学生资助部门做到普查新生、热线电话、安全提醒、尊重隐私“四个到位”,不得让学生在照片、视频等宣传材料中充当“盆景”,对贫困学生的隐私问题特别做了要求。这些规定和要求直指贫困生评定和资助中存在的忽视学生人格尊严问题,有利于将贫困生帮扶这个好事做好。

大数据精准识别有力维护学生尊严

大学贫困生的认定和帮扶既要有据可循、有效实施,又要公平合理、保护隐私,并非易事。在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等帮扶主体的实践中,一些做法有效、精准、合理、得体,受到舆论称赞。

大数据分析助力贫困生精准筛选与帮扶。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数据,2017年1-8月与大数据精准筛选大学贫困生相关的网络新闻资讯达3936篇。安徽、云南、陕西、中科大等地方和学校采用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与扶贫、教育、财政等部门大数据平台相衔接,有效认定和甄别贫困大学生,取得了积极进展。与凭借单一数据认定贫困生不同的是,大数据分析综合考虑了学生消费、家庭状况、个人档案等情况,其有效性大为提升。

表:大数据分析与隐形资助助力贫困生精准筛选与帮扶部分案例

与利用大数据筛选贫困生相对应的,隐形资助备受舆论期待。所谓“隐形资助”,即通过大数据挖掘等手段甄别贫困生并不公开受助人信息的一种资助方式,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被舆论认为是该资助方式实践的重要引领者,并受到舆论的高度认可。2017年8月24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一篇文章显示,有77.3%的受访者赞同“隐形资助”贫困生,该文在全网的转发量达137篇次,使“隐形资助”这一理念在舆论场受到更多的关注。

“隐形资助”在贫困生的甄选方式、隐私保护和相关机制建设、社会建设、制度建设等多方面都拥有独特的优势,与以往常见的“高调捐助”乃至“暴力慈善”相比更加富有人文关怀,受到舆论称赞,已经越来越为公众所接受。光明日报刊文认为,充分关照学生尊严的“隐形资助”,不仅是一种资助方式的示范,而且是一种价值观的引领。

表:舆论关注“隐形资助”的主要特点

贫困大学生身上肩负割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任,是中国实现整体摆脱贫困伟大事业的重要一环,全社会积极帮扶资助贫困大学生是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同时,舆论也期待好事更要办好,让善心善意在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中接力,帮助贫困大学生心怀感恩而又有尊严地完成学业,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admin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投稿信箱:tougao@yuqingz.com
手机版 | 电脑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