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战区陆军某数字化合成旅转型建设(2)
作战模式加速更新折射观念落伍。一次演练,某合成营面对“敌”隐蔽火力点,先后使用了迫榴炮高射界打击、火箭筒抵近射击等手段,效果并不理想。事后询问“为何不呼唤空中火力支援”,地炮专业出身的火力参谋哑口无言。
“从机械化到数字化,从兵种营到合成营,要实现聚合效应,变加法为乘法,窗户纸再多也不外乎能力和观念这两点。”谈及差距,参谋长包振华深感责任重大,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问题。
不是配备了数字化装备、落实了合成营编制,就意味着具备了相应的作战能力。机械化的头脑打不赢未来信息化的战争。
“人才队伍需要从‘技术型’向‘专家型’转变,指挥员思维理念也面临由‘机械化’向‘数字化’的跨越。”包振华算了一笔账。如今,绝大多数营以上指挥员从入伍起,所学所见大都是机械化作战的模式思路,转变观念要花费大量时间。
李兴心里还有一笔账:“从每年入伍新兵来看,计算机网络等专业人才数量极少。培养成合格的数字化合成营士兵同样需要时间,一旦骨干复退,只能从头再来。”
他告诉记者,受到服役年限、岗位编制等限制,单靠基层部队很难跟上“新陈代谢”的速度,必须从入伍兵源选配、军地联合培养、技术人才保留等方面,加大政策倾斜,让更多高素质人才能进来、能养成、能留下。
官兵们的能力素质如何,将直接决定数字化装备上了战场究竟是“撒手锏”还是“烧火棍”。李兴说:“这是需要各级联动破解的难题,我们既呼唤更多高素质人才,也需要加大自主培养的力度,尽全力缩短这个差距。”
“等待”or“夺路”,制胜未来不妨从一开始就迈大步子
去年夏末,一场主战武器装备效能试验蓄势待发。
某合成营营长朱露露眉头紧锁,在他主动请缨之初,就已挑上了一副沉甸甸的担子。
去年初,他们提出一项研究课题:让坦克、步战车进行间瞄射击,依托数字化指挥系统调度,进一步加大火力准备阶段的间瞄打击力度。
想法刚一提出,就遭到质疑:“坦克”变“大炮”,这不是异想天开吗?
但朱露露据理力争,坦克直瞄改间瞄,在以前的战例中就曾出现过,军校教材里也有这方面的知识。况且有数字化系统的加持,绝对能够实现。
他将自己计算和模拟的结果形成报告,提交旅党委,建议以实弹试验的形式进行验证,很快得到批准。
“建设数字化合成营没有先例可借鉴。”旅长朱永黎坚定地说,“我们等不得、等不起,任何有益的尝试都要主动去做,步子迈大一点也无妨。”
试验得以进行,但能力的问题又马上显现。在众多坦克射手的认知里,坦克、步战车不是冲锋就是陷阵。面对间瞄射击的要求,大家面面相觑:从没打过,也从没人教过。
夺路,就是敢向未知处率先探索!坦克七连连长鱼灏接过攻关任务,主动请教院校射击系专家教授,和炮兵营骨干一起探索间瞄射击时的计算诸元方法。同时改进数字化合成营火力指挥系统,将坦克、步战车链入炮兵侦打体系中。
最终效能试验结果显示,采用间瞄射击的坦克,完全可以和一门小口径火炮媲美。特定阶段内,无需配属其他力量,合成营压制火力就能得到提升,在以后战法选择上将更加多样。
事情虽小,却意味深长。“未来作战需要什么,我们就要探索什么。”在缩短“能力与观念”差距的征途上,该旅官兵一直在努力。
作训科参谋解巨峰负责筹建旅某研究室,如何让官兵思维率先迈向未来战场,成为他的主攻方向。
一年里,他收集大量信息化战争战例,建立起作战数据库,囊括了兵力、地形、天候等十余种数据信息,为指挥员推演研究作战进程提供翔实依据。
某坦克连连长黄海军倡议成立合成营战法研究小组,结合装备战术技术性能,探索合成营执行未来不同任务时的兵力编组、指挥联络、火力协调等。
他们在专业基础训练时就引入不同兵种装备合成的班组训练,将“连与连”之间的战术配合向“班组与班组”“单装与单装”细化,对各混编小组的指挥关系、信息通联规则等进行探索明确。
如今,在这座位于西北边关、戈壁边缘的绿色军营里,抬眼望去,“智慧军营”的萌芽随处可见。
网络训练室里,红蓝兵棋对抗在没有硝烟的电脑终端上激烈进行;体能训练场上,运动数据分析精确跟踪官兵训练成效。
“无纸化”办公、“大数据”管理、定量定点保障……这些超前的思维理念,也在一步步努力推进,官兵信息化素养的培塑也在持续深入。
“编制到位并不代表改革到位,数字化合成营从诞生到成熟,再到强大,还需要不断地探索革新。”
朱旅长说,正因为征途漫长,就更不能一味等待,必须尽早出发,夺路攻关。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