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10项成果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央广网2018/0727/32917.html">上海1月8日消息(记者吴善阳 通讯员江倩倩)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今天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共有10项第一完成单位成果获表彰,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是关新平,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第一完成人是孙宝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第一完成人分别是杨建民、马紫峰、张文军、范先群、吴皓、夏强、赵维莅和房静远。
“网络系统的分布式感知与协同控制基础理论与方法”该项目由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关新平教授等完成,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瞄准网络系统的分布式感知与协同控制国际前沿,开展“感知-传输-控制一体化”研究工作。表征了分布式感知性能受拓扑结构和传输能力的约束关系,揭示了网络感知能力与通信资源均衡性的正相关规律;系统地提出了非完整信息下网络系统级联递推与关联分散协同设计方法;建立了确保网络系统主从协同稳定性和透明性的受限感知反馈新机制。据此建立的工业网络监控系统在钢铁企业成功实现应用验证和示范,自主开发的主从系统应用于专业救援挖掘机远程操控。8篇代表性论文SCI他引466次,4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曾获“教育部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
“高性能铝合金架空导线材料与应用”项目由上海交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孙宝德教授等完成,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架空导线是电网中用量最大、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之一,导线的导电率每提升1%IACS,全国每年节约线损超70亿千瓦时。但提升导电率与同时提高强度和耐热性之间存在矛盾。项目组经十余年研究,发明了耐热高导Al-Zr-Y导线材料及其制备技术、高强抗疲劳Al-Mg-Si导线及其制备技术、导线冶金质量控制技术,分别应用于超耐热增容导线、特高压大跨越导线、节能导线等三大类十余种导线新产品,电导率总体提升超1%IACS。项目对于提升我国架空导线材料及其制备技术水平,推动国家电网建设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4000米级深海工程装备水动力学试验能力建设及应用”项目由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杨建民教授等完成,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水池模型试验是进行深海平台性能评估和设计优化最为可靠的手段。上海交大与中海油研究总院、中船工业708所合作研制成功我国首座海洋深水试验池,突破了深海动力环境模拟、深海平台与锚泊系统模型设计模拟和深海平台系统动力响应系列测试等技术,创新形成4000米级深海工程装备水动力学试验能力。成果在国内外海洋装备研发设计和性能评估中广泛应用,获国际高度评价,居世界前二。为我国海洋工程从浅海到深海的历史跨越作出重要贡献。
“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制造及其应用过程关键技术”项目由上海交大化学化工学院马紫峰教授等完成,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磷酸铁锂(LiFePO4)动力电池具有安全性好、循环寿命长、性价比高等优点。该项目针对磷酸铁锂导电率低、倍率性能和低温性能较差等问题,国际首创了单质铁原子经济性磷酸铁锂合成新反应,建成多条万吨级纳米磷酸铁锂材料生产线。开发出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制造新工艺,使其能量密度提升到175Wh/kg以上,建立了锂电池荷电状态(SOC)和健康状态(SOH)精确预测模型。成果应用于比亚迪、华为、中聚电池和南方电网等企业,产品行销海内外。
“数字电视广播系统与核心芯片的国产化”项目由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张文军教授等完成,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突破了卫星高级安全接收、地面同构接收、SoC芯片广义解码及总线控制、高动态控光和超分辨率缩放等关键技术;研制了直播卫星安全模式传输标准、直播卫星激励器及接收解码芯片、地面双模解调IP及芯片、有线/IPTV SoC系列芯片组、画质增强芯片,销售超2亿颗;实现了电视广播系统创新和核心芯片研制技术的整体突破,解决了2亿多家庭看上电视、看好电视的问题,推动了我国电视广播产业高质量发展。
“眼睑和眼眶恶性肿瘤关键诊疗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应用”项目由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范先群教授等完成,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开展眼恶性肿瘤关键诊疗技术研究,发现眼恶性肿瘤“RNA级联反应”和“陷阱修饰”学说等新机制,开展基因筛查和早期诊断;建立眼恶性肿瘤介入化疗新技术,创建眼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新模式,建立眼恶性肿瘤综合序列治疗新方案。牵头成立全国视网膜母细胞瘤学组和首个眼肿瘤专科医联体,建立国际最大眼肿瘤样本库。发表论文274篇,SCI收录172篇,引用1800次。发现2个新机制,创建3个新技术,建立3个新模式,制定3个新方案,形成2个专家共识。主办国际会议和学习班28次,培训医生2019人,成果推广到北京同仁医院等26个省131家单位,显著提高眼肿瘤整体诊疗水平。
“基于听觉保存与重建关键技术的听神经瘤治疗策略及应用”项目由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吴皓教授等完成,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组针对听神经瘤听觉功能障碍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展开系列研究,联合国内耳科和神经外科重点中心及医疗研发企业,历时20年,专注于听觉功能保存及重建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实践,揭示了听神经瘤听觉功能损伤新机制,建立了术中听觉功能保存与重建关键技术新体系,制定了听神经瘤临床治疗新策略。项目组共发表论文116篇,SCI论文58篇;牵头成立中国听神经瘤多学科协作组和医促会颅底外科分会;牵头制定“听神经瘤诊断和治疗建议”、“听神经瘤多学科协作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等国内外行业共识;主编3部专著;主办第七届世界听神经瘤大会等大型国际会议3次、国家级学习班33届;在国际会议上做专题报告51次。研究成果已普及全国所有省市,直接受益患者超万例,推动我国听神经瘤诊疗水平的整体进步,提高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获得显著社会效益。
“儿童肝移植关键技术的建立及其临床推广应用”项目由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夏强教授等完成,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组历时11年,攻克多个外科技术难点,建立儿童肝移植手术关键技术体系,首次制定中国儿童肝移植免疫抑制剂应用、免疫监控及术后管理系统方案,牵头制定迄今唯一的《中国儿童肝移植临床诊疗指南》,并围绕影响供肝质量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发现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肝再生重要机制。项目组发表论文334篇,其中SCI 148篇。项目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儿童群体的肝移植关键技术体系,成果在全国19省市42家三甲医院推广应用,推动中国儿童肝移植跻身世界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