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舆情网手机客户端工作人员查询
中国舆情网官网二维码

舆情网官网

中国舆情网手机二维码

舆情网手机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资讯前沿 > 正文
中国舆情网-一带一路BANNER

十一年,文昌航天发射场从滨海走向火星

本信息由中国舆情网大数据平台根据信源规则识别收录,仅供参考。 时间:2020-07-26
导读:“5,4,3,2,1,点火

  “5,4,3,2,1,点火!”23日12时41分,文昌航天发射场01指挥员王光义一声令下,巨大的烈焰喷薄而出,长征五号火箭托举着“天问一号”,向云霄飞去。随后,“天问一号”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开启我首次火星探测。

23日12时41分,长五火箭带“天问一号”冲向太空。

23日12时41分,长五火箭带“天问一号”冲向太空。

  2009年动工至今短短十一年间,文昌航天发射场从一片荒芜平地到圆满完成长征七号、长征五号、长征五号B首飞,再到如今奔向火星,创造了航天一个个里程碑。

十一年,文昌航天发射场从滨海走向火星

  文昌航天发射场走向世界一流的背后,是航天人不畏艰难的拼搏,永攀科技创新高峰的执着和对质量严格追求的不懈努力。未来,文昌航天发射场将继续书写奇迹……

  航天人来自五湖四海,文昌发射场从无到有

  火箭飞行约2167秒后,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完成使命,将探测器准确送入地火转移轨道,探测器与火箭成功分离。

  发射场区指挥部指挥长张学宇宣读发射捷报后,整个文昌航天发射场沸腾了,大家含泪鼓掌,拥抱相贺。

  从一片荒地到发射探测器去火星,文昌发射场仅用了十一年时间。

发射前人群挤满海滩

发射前人群挤满海滩

  建设初期,文昌航天人四人挤一间破旧民房没有空调和电风扇,没有电视信号,白天顶着烈日高温、盐雾潮湿、晚上还要面对蝙蝠乱飞,壁虎乱窜……

  作为文昌发测站第一批进驻人员,郭策尽管做好了思想准备,但最初的几个月还是难以适应。他没有被困难吓倒,他更明白,只有一往无前,才能实现航天报国的梦想。

  场区哪里有施工,哪里就有郭策的身影。他在发射场里到处奔走,磨破的脚贴满了创可贴,一年穿坏3双鞋,白净小伙变得皮肤黝黑。

  随着一次次“大会战”、“突击战”“攻坚战”,道路变得宽阔平整,新的发射塔架耸立,营房变得宽敞亮堂……一个个工程逐渐从图纸变为现实,一座现代化航天发射场从椰林荒滩拔地而起。

  专业的航天队伍也日益壮大。为了献身航天,五湖四海的大学毕业生毫不犹豫地坐上了南下的火车,无数人安抚好爱人,只身来到南海椰林。

  这些人中,有和爱人常年两地分居的“01”指挥员王光义,有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控制系统指挥员韦康,也有放弃上海白领工作的动力系统女神孙畅。

  他们为了航天强国的梦想,共同选择了来到文昌。

  确保质量才能万无一失

  “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胜算!”从首枚火箭进场以来,质量线就是文昌航天人完成任务的生命线。

  每次任务前测试,文昌的航天人都不敢松懈。长征五号B首飞任务一次发动机测试时,动力系统操作手赵峰在发动机测试的“嗡……嗡……”声中分辨出轻微的“吱、吱”声,异常声音只占测试音量的四分之一,但赵峰没有放过这个疑点。

赵峰在检查设备。 通讯员供图

赵峰在检查设备。 通讯员供图

  赵峰判断某元件存在异常,立即上报指挥部,最终得出到更换发动机元件的结果。赵峰也被同事称为动力系统的“顺风耳”。

  动力系统不仅有“顺风耳”赵峰,还有“火眼金睛”刘斌。长五遥三任务期间,刘斌检查助推氧加注口,他用手电筒照射,中国舆情网,看到了两个闪光点,判断里面存在多余物。

刘斌在检测设备。 通讯员供图

刘斌在检测设备。 通讯员供图

  经过化验,大家确认里面确实有多余物,直径不足0.1毫米,但0.1毫米恰是成功与失败的距离。

  始终坚持质量,不放过任何隐患,追求质量让文昌航天发射场万无一失。

  党员突击困难一线

  技术过硬,离不开千锤百炼。而每一次任务训练中,有一支队伍总会冲在一线挑战困难,他们是党员突击队。

  长征五号火箭合练任务中,在一次中止发射应急抢险时,火箭二级动力系统突发故障,氢箱测压管与箭上连接处有大量氢气喷出,随时可能引发爆炸。

  危急时刻,党员王磊主动请缨,冒着生命危险,迅速拆除氢箱测压管,将一场险成功化解。

  在发射场工作9年,共产党员宋扬参加了文昌方向的所有任务。大儿子出生前夕,老婆被送进产房时,他正在北京跟踪长征五号遥二火箭故障发动机归零试车。他给儿子取名“等等”,想让儿子等他回家再降生。

  长征五号B发射前三天,爱人二胎生下女儿,他正在文昌组织发射前的测试工作。他的朋友圈里晒出女儿照片,“慢慢”“再等等”“等不及”的花式取名,让宋扬深感内疚。

  每个岗位上,党员用坚守和拼搏做出了表率,文昌航天人总能不懈攀登高峰。

  通过创新走向更远太空

  让文昌发射场永攀一流的,是永不停歇的科技创新:大推力火箭、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低温推进剂大流量加注和大容量储运技术、新“三垂一远”测发模式……

  发射场应急油机建设是文昌发测站副站长胡旭东负责的一个创新项目。由于文昌航天发射场三高三强(高温高湿高盐雾、强雷强风强降雨)的气候特点,供电系统本身可靠性远远低于内陆地区。

  为提升供电品质,胡旭东带领项目组分析电压波动原理,改进建设方案,利用任务间隙反复调试设备,避免了因为电压波动造成设备损毁的风险。

  测量系统工程师向鹏大学毕业到文昌后就承担起测发系统指挥显示系统的设计研制任务。经过昼夜研发,他实现了系统自主可控,从合练到使用又完成数次升级更新。

中国舆情网
中国舆情网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 | 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辑:tougao@yuqingz.com 运营:operate@yuqingz.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国舆情网观点。转载本网站原创信息请注明出处。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手机版 | 电脑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