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消费、借贷消费增多中国人不爱存钱了吗?(2)
一些商家的不当营销方式也在推波助澜。有的广告将消费与身份、阶层、品位、智商、爱情、亲情等联系起来,诱导人们过度消费。
正常来说,合理的超前消费有利于改变传统的长辈积累资本和财富、子孙不劳而获的现象,还能有效扩大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然而,不合理的超前消费可能走向反面,对个人来说,加大经济压力,影响心理健康、生活稳定;对国家和社会来说,会诱发产生极具破坏性的享乐主义之风和不切实际的浪费文化,造成社会“信用危机”,加大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美国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2007—2008年的“次贷危机”,都是前车之鉴。
那么,这种超前消费模式在中国会成为“消费陷阱”吗?多名专家和受访者认为,防范风险的关键在于培养人们养成良好、健康的消费习惯。
“未来10年,我国居民未偿信贷数额总量会有所增长,但会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内。”杨军认为,这是由于年轻群体总体知识水平在提升,获得更高收入的能力在增强;同时金融部门控制风险的手段也会更先进。
在任欢看来,结婚会成为他是否存钱的门槛。他说,结婚后存钱不是单纯为了享受型消费,而是出于家人生病、养老等开支考虑。“这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家本位文化的延续,背后是一种文化韧性。”
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平衡好储蓄与消费的关系
为加快推动消费向绿色转型,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3年前曾发布《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坚决抵制生活奢靡、贪图享乐等不正之风,大力破除讲排场、比阔气等陋习,抵制过度消费,改变“自己掏钱、丰俭由我”的错误观念,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氛围。意见还从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标识认证体系、经济政策、金融支持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
如今,更多年轻人在平衡储蓄和消费方面有了认识自觉。“我会根据稳定的收入来决定支出。”对于未来的消费观,刘烨回答得很笃定。她说,工作后肯定会存钱,不存钱没有安全感,因为中国人常说,“钱到用时方恨少”。
不过,随着金融服务越来越唾手可得,提升人们的金融素养已显得刻不容缓。央行发布的《2019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简要报告》建议,要关注低收入、低学历、非就业、老少等群体的金融素养状况,结合群体特性开展适宜的金融教育活动,着重提升消费者的金融知识和技能,改善消费者的金融行为。同时,积极应对数字技术带来的挑战。对部分消费者而言,数字技术在促进金融素养的提升方面存在滞后效应,应开发更多与数字时代和人口结构变化相适应的金融教育工具。
“良好金融素养和消费观念的养成需要从学校教育入手,从娃娃抓起,这应当是每一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王军认为,应引导居民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安排好、平衡好储蓄与消费的关系。
杨军认为,对个人而言,依然需要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理念,合理安排各种消费支出。在较大金额的借贷上,需要平衡未来收入与当前借贷的关系,尽量让当前借贷金额控制在未来合理收入预期当期折现值以内。政府应推进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国民的金融投资素养;同时,健全金融监管体系,促进金融部门运行效率提升,控制社会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