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舆情网手机客户端工作人员查询
中国舆情网官网二维码

舆情网官网

中国舆情网手机二维码

舆情网手机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舆情热点 > 正文
中国舆情网-一带一路BANNER

高校何妨多些“杭电徐阿姨”

来源:中国舆情网 时间:2018-01-24
导读:高校何妨多些“杭电徐阿姨”,如果我们高校的老师转身离去都能叫学生如此依恋与不舍,中国高等教育大概就成功了一半吧。

  一个高校的宿管阿姨,温暖了一整个杭州城。

  这几天,从杭州媒体开始,乃至微博热搜,都在热传“杭电徐阿姨”的故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公寓27号楼的宿管员徐根娣,有一个“过人的本领”——她认识这幢楼里所有的学生,能叫出全部691名学生的名字,并报出宿舍号、学院、班级和籍贯,甚至连他们有什么兴趣爱好,外卖喜欢点什么,女朋友是谁都知道。因为跟孩子们的关系特别“铁”,时下,年满55周岁的徐阿姨就要退休了,800多学生在社交网站留言希望学校把她留下来。

  “杭电徐阿姨”的故事,让人不禁想起在香港大学食堂做了44年的阿姨袁苏妹。这位著名的“港大三嫂”,2009年获颁香港大学荣誉院士。前几日,这位身份特殊的院士去世,香港大学官方主页放了她的照片表示深切悼念,很多香港名流得知此事之后亦纷纷撰文缅怀。这位一生只认识五个字的老阿姨,被香港大学定论为——“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学生的生命,是港大的灵魂,是当之无愧的香港大学之宝。”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礼记》里的“大学”当然非我们今日的“大学”,不过,在奔向双一流路上的中国高校,除了核心数据要“被之僮僮、夙夜在公”,人文精神怕是更要有归属感和凝聚力。这个抽象的话题,如果形而下地说,就是在大学这个“家族”中,每个有名有姓的孩子,能不能濡染到影响其一生的浩荡“家风”。

  遗憾的是,这些年,我们喟叹最多的,是中国高校师生关系的异化。“大学老师基本上是上完课就走人”、“毕业了,专业老师都不认识我”……这大概是高校学生对老师最标签化的印象。师生关系淡漠至此,高校里的教师节还不如圣诞节热闹,大概也就理固宜然了。理解了以上语境,大概就能理解——为什么这个高校后勤管理中的正能量故事,在庞大的中国高校宿管江湖,情节既不惊艳、画面亦不离奇,然而却叫在读或者读过大学的万千网友,感受到无边的暖意。

  “杭电徐阿姨”的故事,是最浅显的暖,是暖于人性之美。“我把他们当自己的孩子,哪有当妈的记不住自己孩子的名字的。”这话最简朴,却叫人动容。华中科技大学老校长李培根在2010届毕业典礼暨学士授予仪式上说了句名言,“母校是什么?母校就是你每天都要骂8次,但是却不允许别人骂一次的学校!”这话表达的是学生对母校的敬畏之爱。那么,校方对学生有亲子之心吗?就当下高校的作为和做派来看,答案未必尽然。

  从舆论场的反馈来看,公众对“杭电徐阿姨”的点赞,显然并非止步于人性层面。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高校教育管理生态建设提供了两个重要的维度:第一,失衡的师生关系如何重构。据说在杭电,每个学期学校公寓管理中心都要对宿管阿姨进行“认人技能考核”。考试的内容就是看本栋楼的学生照片,然后写出他的名字、宿舍号,如果能写出籍贯,那就加分。当我们愤然于师生关系之疏离,高校教育管理岂非都赶不上后勤制度?第二,高校精神如何确立自己的度量衡。不要小看“杭电徐阿姨”或者“港大袁苏妹”,在我们的高校,气派门头抑或炫目的建筑固然震撼人心,但高校版图中每个教育管理者、乃至服务者的日常,才是真正烙印在青春记忆里不朽的风景。校规校训也好,教风学风也罢,老教授、老门卫、老阿姨……他们身上的精神,比墙上的鎏金大字更真诚。在任何教育领域,“人化”的故事与实践,才是生命教育的根本。

  高校何妨多些“杭电徐阿姨”,如果我们高校的老师转身离去都能叫学生如此依恋与不舍,中国高等教育大概就成功了一半吧。

 

编辑:admin
中国舆情网
中国舆情网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 | 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辑:tougao@yuqingz.com 运营:operate@yuqingz.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国舆情网观点。转载本网站原创信息请注明出处。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手机版 | 电脑版 | 标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