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当幼师不该成为我们的烦恼
《钱江晚报》做了一个特别报道,专访了3位从业时间不等的幼师,请他们谈从业的经历与感受:一位从业17年的幼儿园园长感慨,最近来查监控的家长多了,原本一些信任幼儿园的家长也开始问孩子“老师有没有给你打针,有没有给你吃药”。这让她感到委屈。另外一位从业五年的男幼师则表示“为了养家,我常在考虑转行”。据估算,2021年学前教育阶段适龄幼儿将增加1500万人左右,幼儿园预计缺口近11万所,幼儿教师和保育员预计缺口超过300万人。
这种状况,不得不引人思考和担忧,谁来当幼师?
最近接连发生了几起性质恶劣的虐童事件,引发了社会对学前教育话题的高度关注,而幼师又成了关注的重点。因为一些极端案例中幼师的恶劣行径,导致部分社会成员对幼师群体产生了怀疑。就如前文幼儿园园长所提到的,要求查看监控的家长多了,对幼师的不信任感增强了。
这不是一个什么好现象。一些医疗事故出现之后,医患关系变得紧张,医生甚至成为高危行业,连一些医生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学医、从医。因为个别幼师的虐童行为,否定整个幼师群体的辛勤工作,甚而给幼师群体贴标签,妖魔化幼师,不仅会伤害广大在幼教岗位上任劳任怨工作的幼师群体的心,还不利于行业吸引优秀人才加入。
严把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关是提高幼教行业师资水平、保障幼教质量的关键。但是,在幼师和保育员缺口巨大的情况下,单纯的严格资格准入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如果幼师培养跟不上市场需求的节奏,如果“钱少压力大,年轻人不太愿意去做幼师”,幼教行业就难以吸引优秀的人才进入,也难以留住优秀人才。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单纯地严格执行资格准入制度,要么导致幼儿园人手更加紧张,要么让所谓的严格准入成为空谈,一些幼教机构只能降格以求。
严把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关的前提是能够为行业提供足够的、合格的人才。首先要做的是相关部门加强协调,解决培养机制不足的问题。此外则是提高幼教行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一名幼师一个月的工资抵不上一个孩子一个月的学费,这种状况必定不能持续。以某幼教行业上市公司为例,其2016年在教育学杂费及教育咨询服务上收入为6103万元,毛利率达60.2%,而其园长、保教员年人工成本平均为5667元。如此低的人工成本,简直让人难以想象,它如何招收到合格的员工,又如何能保障员工以耐心和爱心照顾好孩子?
目前,民办幼儿园已经超过公办幼儿园,占幼儿园总数一半以上。因为嗅到了学前教育商机,一些原本与教育八竿子打不着的商业公司也纷纷在学前教育行业跑马圈地。社会资本进入可以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但是逐利的资本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就算把办教育当作有利可图的生意,前提也必须是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而提供教育服务的关键则是优秀的教师队伍。否则,不仅违背教育的公益性,更违背基本的商业伦理。所以,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和规范,必须跟上其发展的脚步,尤其是要保障好广大民办幼儿园教师的权益。
最近,教育部表示正在调研学前教育立法。学前教育立法,首先应该明确学前教育的地位和国家责任,保障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其次是明确学前教育教师的地位,提高学前教师的待遇,让学前教育阶段教师能享受到同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声誉和经济地位,对学前教育阶段教师执行与中小学教师统一的工资标准和职称评定体系,让他们拥有职业发展前景,享受职业荣誉感,能够安心地把幼教作为自己的事业,而不是一份可有可无,丢了再找就是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