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唯有爱心值得托付
打骂、扎针、喂芥末……每个字眼都触目惊心。
家长们的高度紧张自然不是捕风捉影,毕竟在关乎孩子生命健康的事件中,哪怕只是百万分之一的几率,也会击中家长们最脆弱的神经。
对于家长来说,幼儿园是做什么的?托付一个心安,恐怕是最重要的。如今,不少幼儿园在招生时纷纷打出这样的广告:上了我们的幼儿园,你的孩子能多认1000个汉字、能熟背100首唐诗、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可是,与这些“附加技能”相比,幼儿园真正要做的、家长们真正在意的,是“0”前面的那个“1”——保证幼儿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
平心而论,当面对一群咿咿呀呀,不是这个打翻了碗、就是那个尿湿了裤子的“熊孩子”时,一般人很难做到心平气和。若是说教师不耐烦了吼两声尚可理解,那么动手打人,就实在是突破了幼儿工作者的道德底线,甚至触犯了法律。听说还有一些教师,为了不让孩子回家“告状”,就威胁小朋友,声称自己有一个很长很长的望远镜,能够看到小朋友在家的一举一动,能听到小朋友和家长说的每一句话。
教师素质差,孩子就遭殃。特别是对于幼儿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幼教老师更需要极强的耐心与专业的素养。但现实情况是,幼师里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不少。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显示,从部分样本城市的情况看,2014年,有幼教资格证的教师占比为61%,持非幼教教师资格证的占比17%,无证教师占比为22%。
提高准入门槛、提升幼师素养,是解决虐童难题逃不开的一环,也是世界许多国家的成功经验。可深究一层,为何我国幼师门槛普遍偏低?根本症结还是在于学前教育的供需矛盾。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在园儿童4414万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250万人。从保教人员与幼儿的比例来看,师资缺口十分严重。幼师师资的供给不足,导致幼师门槛标准下滑、幼师质量下降,继而带来幼师待遇的降低、造成幼师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为虐童事件埋下隐患。
真正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的“幼有所育”,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让人心安且专业的照看,就目前而言仍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这其中需要震慑警示,对有虐待儿童现象的幼儿园严惩不贷、绝不手软;也急需补足幼师缺口、提升幼教标准、提高幼师待遇;更需要完善的法律、严格的监管。但归根到底,于每个孩子的切身感受而言,关键还在于幼教教师是否有耐心、有爱心。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是祖国的未来。培养更多有师德的幼儿教师,让真正有爱心的人进入幼教行业,进一步规范幼儿园的准入、强化幼儿园的管理,如此,祖国的花朵才能健康成长,幼儿园才能成为让人心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