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邵镇炜”式的暖心故事别止于感动
近日,杭州少年邵镇炜和他的61人“后勤粉丝团”的故事,成为寒冷冬日的暖心新闻。因为1岁时被诊断患有“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肢体一级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同时又是一个“学霸”,邵镇炜被称为“中国的少年版霍金”。
在今年的高考中,邵镇炜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录取。入学后,他的同学们自发组成了“61人粉丝团”,制订了专门的排班表,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在同学“粉丝团”的帮助下,连翻书都困难的邵镇炜不但能顺利地上课、生活,还积极参加学校的辩论会,跟同学一起玩“撕名牌”游戏等,大学生活可以说是丰富多彩。
这让我们想起同样是在今年参加高考,并被清华大学录取的残疾考生魏祥。了解到魏祥的情况后,清华大学第一时间表示将妥善解决魏祥母子的生活,并以一封题为《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的公开信刷爆了网络。
一个是由学校牵头,协调各部门共同为他的学习生活创造条件;一个是同学自发组织起来,轮流为他“保驾护航”。不同的方式,同样的温暖。我们仿佛看到善意的涓涓细流汇聚为爱的暖洋,托举起这些生而不幸的孩子,成为他们的臂膀,给予他们力量。
当然,故事的另一面同样令人心生敬意。那就是这些身受病痛折磨的少年,从未放弃过抗争和奋斗。“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尽管连生活都不能自理,但邵镇炜始终渴望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学习、成长,为此他必须比同龄人多付出很多。难以想象在他十几年的人生中,是如何每天用特制的椅子支撑住身体,为了少上厕所而尽量不喝水,因为无力翻动书页而只能靠头脑记……在这样的情况下取得的好成绩,满满地浸透了不屈奋斗的汗水。正如邵镇炜所说,“即使小个子,也能投射出巨大的影子。”
面对这些坚强的孩子,我们除了敬佩,还能做点什么?事实上,邵镇炜和魏祥只是无数身残志坚的学生中的极少数代表,也是幸运的代表。在他们身后,还有无数渴望上学、渴望跟正常孩子一样成长的孩子。他们未必有邵镇炜或魏祥这样的天赋,他们也许拼尽全力也只能勉强考进一所普通的大学,但有时仍会因身体残疾而被拒绝。
而邵镇炜和魏祥受到的针对他们的种种特别待遇,也说明了现在很多高校内并不存在常态化的为残障学生提供服务的设施。魏祥事件后,来自不同省份的5名大学生联名呼吁建立高校无障碍支持体系。2016年,也有4名残障大学生申请公开高校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当时有一学生指出,在其学校里“有(残障)同学是被抬着去上课的,有的则因为迈不开腿,大学4年都没法进图书馆”。
邵镇炜和他的61人“后勤粉丝团”的故事固然令人感动,但我们并不希望这个故事停留于感动。因为当千千万万的残障学生为了心目中的象牙塔而咬牙拼搏之时,这个社会迎接他们的,不该是一扇关闭的、不欢迎的大门。在高校里进行必要的无障碍环境改造,为他们提供常态化的学业、生活上的支持和帮助,而不是针对个别学生提供特别帮助,这才是整个社会应该表达的善意的态度,也是对他们最好的帮助。希望更多的“邵镇炜”都能无障碍地融入大学,并从此开启他们虽然艰难但是仍充满希望的一生。(作者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