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工厂”什么样?(3)
资源的循环利用是“标配”
资源的循环利用,是“未来工厂”的“标配”。
像集装箱一样,但比集装箱还长的烘箱,是玻璃纤维生产线继熔制、成型、拉丝后的生产环节。离烘箱三五米,并没有热气扑面的感觉。
“烘箱里的温度有100多摄氏度。”顾建定说,以前烘干玻璃纤维,需要花费大价钱购买蒸汽,现在用的是窑炉的余热。窑炉的温度1600摄氏度,以前余热不能充分利用。经过技术改造后,这些余热经过锅炉转化成蒸汽,完全满足了烘箱的温度要求。
每一卷原丝,里面都会有数十克有偏差的纱线,需要人工去除。但在这条生产线上,这些废丝不再是被抛弃,而是会回收利用,“这既降低了成本,也消除了对环境的污染”。
“水也是一样。我们现在做到了每天产生多少工业废水,就回收处理多少,实现了循环利用。”顾建定说,这些重新利用的资源,事实上就是增加的利润。
质量全程控制,问题产品可追溯到个人
数字技术加持,让“未来工厂”实现了产品质量全程控制。
玻璃纤维的质检,曾经是一个大难题。对于玻璃纤维成品,会有工人随机抽取进行质量检测,检测的结果再反馈到拉丝生产环节,再由拉丝工艺员调整技术参数生产。检测数量多、人为因素多,而且过程复杂,这是玻璃纤维生产质量控制的关键。
“现在我们开发的系统,可以自动对每一卷纱团进行检测,其结果自动反馈到拉丝生产环节,拉丝设备自动进行参数修正,实现了产品质量的精准控制。”顾建定介绍。
记者在包装环节看到,每一卷原丝筒都会被工业机器人自动贴上标签。“这个标签就是这卷原丝筒的‘身份证’,里面备注了生产时间、生产者等关键信息。用户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我们可以追溯到问题产生的源头。”顾建定说,产品质量的提升,让中国巨石享誉全球,“以前是客户问为什么要买巨石的产品?现在是客户问为什么不买巨石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