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舆情网手机客户端工作人员查询
中国舆情网官网二维码

舆情网官网

中国舆情网手机二维码

舆情网手机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地方舆情 > 正文
中国舆情网-一带一路BANNER

开拓创新 沈鼓从跟跑并跑到领跑

来源:中国舆情网 时间:2019-05-24
导读:这一幕,烙印般刻在张腾蛟的脑海里 21年前,1998年的一天,师傅徐成文突然对他说:活儿必须精细着干,必须得干好,不能给国家丢脸! 师傅严肃的表情、坚定的语气,让张腾蛟立刻打起十二分精神。后来他才知道,当时他亲手焊接的,是中国第一台完全自主设计制

这一幕,烙印般刻在张腾蛟的脑海里——

21年前,1998年的一天,师傅徐成文突然对他说:“活儿必须精细着干,必须得干好,不能给国家丢脸!”

师傅严肃的表情、坚定的语气,让张腾蛟立刻打起十二分精神。后来他才知道,当时他亲手焊接的,是中国第一台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大型离心压缩机。

对于张腾蛟所在的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当时称“沈阳鼓风机厂”)来说,这个“第一台”标志着企业从引进技术历史性地跨进了自主创新道路,实现了我国石化装备业发展“零”的突破。

从那之后,百万吨乙烯、长输管线、10万空分等装置用离心压缩机组,150吨往复式压缩机,核电站用主泵等100多项填补国内空白的首台套产品在沈鼓接连诞生……

沈鼓获誉“国家砝码”,被称作“没有备份的企业”。

以此为线索,连日来,记者实地蹲点采访,探索寻找沈鼓勇担国家使命、砥砺奋斗开拓创新的成长之路。

担当,打破受制于人的局面

“在石化等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中,有沈鼓在,价格就会归于合理。沈鼓因此有了‘国家砝码’的别名。”沈鼓集团副总工程师、集团研究院院长杨树华这样说。

5月5日,记者的采访从沈鼓众多“名字”的由来开始。

1995年,中石化大庆石化公司决定实施年产48万吨乙烯改扩建项目,并“破天荒”地提出设备国产化的需求。

为什么说是“破天荒”?为什么要国产化?杨树华说,从天然气和石油中提炼出来的乙烯是石化工业下游数百个产业的源头,乙烯生产能力常被看作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关乎国家安全;而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和乙烯压缩机“乙烯三机”是动辄投资数百亿元甚至逾千亿元的关键动力设备,堪称乙烯装置的“心脏”。

作用极端重要,对设备也就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那个时候,我国所有乙烯装置在用的离心压缩机组均来自国外,有人用“连一颗螺丝钉都是进口的”来形容当时的窘境。

不想再受制于人,就必须自己强大,实现国产化。

摆在沈鼓面前的是一张“国家答卷”。

始建于1934年的沈鼓,是我国第一个风机专业制造厂。在承接大庆石化项目之前,沈鼓走的也是引进、消化、学习、吸收的发展路子,从没有研制过该级别的大型装备。

1998年,在历经艰难险阻、攻克了无数难关、掌握数十项尖端技术后,沈鼓自主研制的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在大庆石化改扩建项目中一举试车成功,实现了我国乙烯重大装备离心压缩机国产化的历史性突破。

突破的步伐,从此一发不可收。

沈鼓陆续推出百万吨乙烯、长输管线、10万空分、70万吨/年PTA、500万方LNG、千万吨炼油、大型煤化工等装置用离心压缩机组,150吨往复式压缩机,核电站用主泵等一批重大国产化装备,填补了100多项国内空白,为国家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

仅西气东输长输管线压缩机一项,它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国外长达十几年的技术封锁,我国东南沿海5亿人口的能源安全从此得到中国装备的有力保障。

“装备再难搞,关键技术再难获得,我们也必须自己做,而且必须做成功!”沈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戴继双语气坚定地表示,“这是沈鼓的使命!”

奋斗,只为挺起国家“脊梁”

5月6日,记者在总装车间见到张腾蛟时,他正忙着焊接压缩机管路。“给‘西气东输’管道互联互通保供重点工程配套的长输管线压缩机刚发运,就又来急活了。一刻也耽误不得啊!”张腾蛟说。

“西气东输”工程是我国天然气能源输送的“大动脉”。其二线工程每隔200公里就需设一座加压站,每座加压站需装配4套长输管线压缩机组。

沈鼓各部门加班加点,仅用计划的一半时间,就顺利完成了14台套“西气东输”保供工程压缩机组的生产、安装、调试任务,并一次试车成功。

“按一个月22个工作日算,我们等于干了44个工作日的活。”张腾蛟说。

这个21年前参与第一台国产离心压缩机制造的“小年轻”,如今已成长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的“熔池下沉法”等创新工作法,每年可为沈鼓节约成本超过300万元,为用户节约的风险成本更是无法计算。

在沈鼓,执着奋斗、痴于创新的,又何止张腾蛟。

被业界称为“中国乙烯压缩机设计第一人”的沈鼓集团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姜妍,至今仍奋战在设计工作的最前线,葆有不懈创新的满腔热情。

和22年前刚工作时一个样,姜妍和同事们一趟又一趟赶往项目现场;一遍又一遍爬上数十米高的工作台;设计、修改、测试,再设计、再修改、再测试,以便最终得出最优方案。

沈鼓奋斗者群像里,还有“中国焊接机壳拼装第一人”杨建华、创下大型齿轮加工精度全国之最的“齿轮专家”徐强、创造百万元效益的“钳工状元”李杰清、一门心思钻研技术的“金牌工匠”夏明……

转型,面向未来布局谋篇

编辑:陈晨

相关文章:

中国舆情网
时代网评
中国舆情网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 | 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辑:tougao@yuqingz.com 运营:operate@yuqingz.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国舆情网观点。转载本网站原创信息请注明出处。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手机版 | 电脑版 | 标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