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庆元全域培育“云上经济”
“我是花镇长,我为花代言,代言啥?灰树花!”“全天放养,喝山泉水,呼吸黄精味空气,欢迎到我们直播间购买留守鸡……”连日来,丽水庆元各乡镇的领导们,变身直播间的主播,纷纷运用直播平台向网友宣传和展示各自的好产品。这些别出心裁的“主播们”还把菇棚、鸡舍搬到了观众的视线里,一场全域推介会在庆元风生水起。
疫情下平台经济快速增长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餐饮、旅游等行业遭遇了暂时的困难,网络配送、平台经济却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针对这一现象,庆元从县领导开始率先发力。4月29日,一场以“云启百山、心动庆元”为主题的2020百山祖国家公园创建推介会上线直播。庆元两位县领导先后进入淘宝直播,用“土味情话”为庆元生态产品代言,食用菌、竹制品、公筷、甜桔柚、笋干等特色产品离开田间地头、加工车间,进入了光鲜亮丽的直播间。“看着好好吃”“好想尝一口”,产品的好品质,加上县领导的倾力吆喝,短时间内在线观看人数就突破10万大关,该活动也登上了微博推荐热搜榜第三名。
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全县19个乡镇(街道)主要领导,也纷纷登上云推介平台。在全县主推食用菌等拳头产品时,官塘乡摆出了五色花生、贤良镇捧出了地道黄精、松源街道端上了优质蜂蜜、安南乡采来了羊肚菌……有的乡镇在包装上想尽办法,也有乡镇领导在解说词上独出心裁,可谓“各显神通”。一时间,各个乡镇(街道)线下忙活,办出了一场场火热的线上推介会。
现学现用培养技能型干部
疫情影响下,庆元不少优质生态农产品一定程度上出现滞销,“干部能上直播、能带货,就成了时下最厉害的技能。”庆元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有了两次直播体验之后,黄田镇镇长叶昌用坦言:“以前网络的力量还只是嘴上说说,现在有了切身的体会了。”仅第一次直播的一个半小时内,他和团队就吸引粉丝190万,实现灰树花销售700单。这两场直播还成功吸引两家单位,决定用工会券购买黄田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花镇长’的名号就是我想出来的,不把自己‘卖’掉,都吸引不到网友。”叶昌用说,此后这个新的称呼在全县流传开来,甚至从上海、杭州等地来的游客也乐得这样叫他。
他进一步介绍说,看似简单的直播,背后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为此,镇里的干部,尤其是“8090”后几乎人人上阵,从产品准备到直播间布置,再到线下销售,人人都经历了一次“头脑风暴”,也从中学习和初步掌握了直播带货的新技能。
紫砂水平壶、公道杯、品茗杯、闻香杯,洗杯、泡茶、分茶……5月8日,龙溪乡6名干部与丽水市茶艺养生技能大师、庆元县鱼富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远付在抖音开出首场直播,有人介绍冲泡的茶具,有人请观众观赏茶叶,好不热闹。直播一小时,赢得9500多次点赞。
龙溪乡是庆元的茶叶大乡,拥有高山有机茶园2967亩,茶叶合作社、家庭农场10家,目前已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品牌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茶叶产业成为该乡富民增收的第一产业,乡干部也人人争当“茶师傅”。
“住村以来,常年使用村里的远教站点设备,对网络直播设备还算是相对熟悉。”龙溪乡远教干部甘宇告诉记者,乡里还定期开展中级茶艺师培训,培养“茶师傅”型技能人才,让他在远教站点直播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截至目前,全乡已经建设了4个“茶师傅”实训基地,15名干部获得中级茶艺师证书。
2007年以来,庆元着力打造技能型乡镇政府,并一以贯之不断深化,能不能多学点为民办事的技能,是检验技能型干部的一个重要标准。今年,庆元县委、县政府提出全县党员干部都要融入数字经济发展的大潮,嫁接互联网思维,对接新市场、新需求、新平台。
如今,直播经济、云推介等,已经从政府部门“一枝独秀”演变成企业、合作社等组织“百花齐放”的新格局,“人人上直播间、人人当主播、人人争当网红”,成为当下庆元的一股热潮。
定期培训打造更多庆元“网红”
一部手机、一个直播架,几盏镁光灯一聚集,主播在镜头前滔滔不绝地介绍起产品,一场直播销售就这样开始了……近日,菇城直播“云培训”在庆元电商创业园拉开帷幕,来自当地的360余名学员参加首期培训。
“这次活动立足菇城的特色产业,培训内容贴合实际、可操作性强,为学员送上了一场直播带货的‘知识大餐’。”庆元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培训采取线上培训方式,并提供免费直播实训基地,力争为庆元培养一批青年网红直播人才,拓展庆元各行业网络直播销售渠道,助力打造菇城“网红”经济。
参加培训的菇城青年陈支全说,此次培训“干货满满”,只有把“门”踹开,自己才能够真正去了解直播销售到底是怎么回事。
紧随培训会而来的,就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态产品直播销售擂台赛。“香菇小哥”吴荣早已触网多年,对他而言,擂台赛还是第一次,为此,他在原有直播模式的基础上,更新了产品介绍,推出了更为优惠的活动,前两次直播他就顺利实现销售额近万元。
感受到直播经济的力量之后,黄田镇近期已经在积极筹划,准备推出“崔上红”云直播平台,在网上销售黄田镇的农产品、文创产品,来推进农民增收、村集体“消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