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自贸区改革生动力开放聚资源(2)
自去年9月推行这项服务以来,银行已为海裕远洋渔业、南隍城海珍品等一批海洋牧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3.25亿元。得益于资金的有力支持,烟台片区海洋牧场建设速度明显加速,并带动全市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14处,占全国总数1/8,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这一案例获农业农村部批转全国推广。
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港口的地位举足轻重,它一直作为陆海统筹、融入全球的重要支撑存在。
在青岛港,记者看到,自动化码头现场“空无一人”,一连串“行云流水”般的运作全靠机器人操作。“这个码头是国内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全球领先、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党委副书记栾宝波介绍,2019年11月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二期投产运营,创新研发10项自动化码头技术,其中多项属于全球首创。
疫情期间,自动化码头的无人化、零接触、高可靠的优势更为凸显。“自动化码头生产逆势增长,上半年吞吐量同比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栾宝波介绍。
吸引顶尖资源,关键要靠制度创新
“如果你不经常来济南,或许就会错过一场试验、一场宝贵的试验,这是济南片区担当为国家试制度的大胆探索。”8月26日,在济南片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经济学家、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表示,去年以来,他已先后3次到访济南。
让常修泽高度关注的这一探索,是山东自贸试验区在全国首创的“人才有价”赋能体系。去年以来,为解决各类人才和中小企业创新创业起步难、融资难的瓶颈,济南片区率先打造全国第一个人力资本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率先实现全国第一个以个人信用为基础的金融创新模式;率先建设第一家以人力资本产业为主题的产业园。
这一创新性尝试,实现了人力资本价值的量化测算,靠身价评估换取真金白银不再是梦想。截至今年7月,平台已为600多家企业和人才、团队实现投融资5.2亿元,由金融驱动的千亿级人力资本服务产业链渐成雏形。
从“人力资源”到“人力资本”,一字之差反映了中国市场化深度推进的一个必然的趋势。常修泽认为,“这一原发于济南的探索,搭建起了人才与资本之间的桥梁,为济南乃至全国创新创业开通了制度化的新通道。”人力资本服务业也被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
在自贸试验区建设中,制度创新一直是核心。抓住制度创新这个自贸试验区发展的“棋眼”,山东收获了一批可圈可点的创新成果。
例如,黄岛海关在全国口岸首创进口大宗商品智慧鉴定监管模式,将重量鉴定、抽查验证、机构日常监管、第三方采信监管等4项职能集成优化。
这一监管模式的创新成果,直接体现在效率和成本上。黄岛海关查检二处副处长徐月静介绍,以青岛港进口大宗商品为例,该模式实施后,每年可节约鉴定时间约670小时,为港口增加直接经济效益约4000万元。
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各片区也持续加大创新力度。烟台片区首创投资建设项目“四书合一、三一审批”制度,审批时间压缩3/4,支出费用减少60%。济南片区“拿地即开工、建成即使用”审批模式改革,使费斯托济南全球生产中心项目提前3个月投产。青岛片区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控制在80个工作日以内,比全省、青岛市分别压缩20和5个工作日。
一年来,119.98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开放创新“风口”,得到一批全球顶尖创新资源的青睐。从获批到今年7月,山东自贸试验区新设外资企业288家,实际使用外资14.4亿美元,占全省的9.9%,日本东丽、英国BP石油等一批世界500强项目纷纷落户;完成进出口2209亿元,占全省的11.8%。
山东自贸试验区工作办公室主任张德平表示,未来,自贸试验区将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制度型开放吸引全球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优质要素集聚,积极探索更多制度创新成果,持续释放制度创新红利。(代玲玲 李欣苁 段婷婷 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