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舆情网手机客户端工作人员查询
中国舆情网官网二维码

舆情网官网

中国舆情网手机二维码

舆情网手机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地方舆情 > 正文
中国舆情网-一带一路BANNER

嘉定打造美丽乡村样板,村民给了满分

来源:中国舆情网 时间:2019-11-20
导读:老乡,这个别墅300万,卖吗?不卖,你给我400万也不卖! 这是前几天发生在嘉定区华亭镇联一村农宅样板房前的一问一答,也是联一村村民的心里话。该村试点建设乡悦华亭一期项目涉及187户村民,实现了两个100%,即宅基地平移签约率100%和选址分房抽签率100%。

“老乡,这个别墅300万,卖吗?”“不卖,你给我400万也不卖!”

这是前几天发生在嘉定区华亭镇联一村农宅样板房前的一问一答,也是联一村村民的心里话。该村试点建设“乡悦华亭”一期项目涉及187户村民,实现了“两个100%”,即宅基地平移签约率100%和选址分房抽签率100%。两个“满分”的背后,与各级党组织的努力息息相关,让老百姓的旧房子变成了千金不换的心头宝。

“年年都盼着搬新房”

在嘉定,乡村振兴不是一句空话,它使天蓝地绿水清成为美丽乡村的底色,让白墙青瓦院落成为美丽乡村的动人气质。中共嘉定区委书记章曦在联一村专题调研乡村振兴时曾说:嘉定要打造“留得住乡愁、跟得上发展”的美丽乡村。这句话说到了联一村村民吴兴泉的心窝子里。

“我们年年都在盼着搬新房。”吴兴泉说,“我家上一次翻建已经是1980年的事儿了。当时是平房翻楼房,花了三万元。后来儿子要结婚,把房子装修了一下,又花了三万元。30多年时间里,大大小小修补也有几次。但是,房子和人一样,老了就是老了,总没有新房子好。”

吴兴泉的想法代表了大多数农村人的想法。据统计,嘉定区有农宅8.5万户,其中30户以下的自然村宅占比三分之一,大多数房屋翻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样式落后、配套不全,有的年久失修。如何让原本零、散、旧的村容焕然一新,既是老百姓的心愿,也是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嘉定区委坚持问题导向,经过多次深入调研,寻找破题之策,解决群众的烦心事。

去年起,嘉定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将原有自然散落的村庄归并整合,最大限度集约土地、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作为试点的华亭镇联一村,将原有18个村宅归并为5个,从区域供地改为“斑块”供地,户均占地由0.82亩降至0.55亩,节约建设用地145.8亩。

如今,吴兴泉的新房就建在自己的老宅基地上,对他而言,没有比这更满意的方案了。

广场上开起“板凳会”

“村书记拿着小板凳,在广场上给大伙开会,这个场景至少30年没有过了。”联一村村民王洪娇如是说。去年以来,联一村为启动村庄归并集中居住征询老百姓意见,村党总支书记陈锡明的办公场所就搬到了村民组的露天广场上。

 

刚启动试点时,比较多的村民还是习惯性想动迁上楼。在广场上,陈锡明把美丽乡村愿景、创新方案和村庄归并的优点等,向村民作了大量的宣传、解释和沟通,受到村民的理解认可和积极支持。

“如果有煤气,我就愿意搬。液化气罐,老太婆我已经搬不动了。”一位70岁老太太的话深深地触动了陈锡明。

“在主题教育中检视初心使命,我们就是要让村民有更好的居住环境。在前期走访调研时,我们收集了大量老百姓的意见建议。”陈锡明说,“比如,本村人大多不喜欢住村北,所以在新村落的规划设计时我们建议农宅向东平移。还有煤气、下水、社区化管理,都是村民关心的话题。”

为回应群众关切,嘉定区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了《嘉定区保留保护村村民住房更新管理实施办法(试行)》;为避免简单复制城市建设形态和农民自建房风格无序等问题,制定实施了《嘉定区农民住房更新风貌控制导则》,突出乡村特征、江南特色、嘉定特点,为农民建房提供多种房型选择,引导住房风格协调统一。

今年初,原本对住新房还有所顾虑的村民,在看到样板房后,都坚定了签约拿房的意愿。

此外,在联一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嘉定还和上海地产集团合作,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资源优势、资本优势、产业优势,既有力带动了项目的开发建设,又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联一村的成功,给嘉定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近期,又有一个好消息传来,嘉定区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改善本区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和乡村风貌,有序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2年,嘉定将新增不少于4000户农民实现相对集中居住。

村委会的柿子树下,坐了个老太太

在联一村村委会的院子里,有一棵柿子树,周老太常会来这里坐坐,这棵树就像是她的一位老友。

在做群众工作时,陈锡明带着村里的党员干部积极寻访困难群众,帮助有需要的村民寻找临时过渡住房,帮老人联系养老院,帮村民联系临时的仓储点。有一家人的困难让陈锡明记忆犹新。“就在签约前几天,我们还在周家,无论怎么做工作,家里老太太都不愿意签约离开老宅基地。”陈锡明说,“我当时真的是一筹莫展。”直到有一天,老太太主动来找陈锡明,一见面就一顿好骂,原因竟是在她家隔壁施工的车子差点撞了她家的柿子树。

也正是这棵树,终于让老太太打开了话匣子。原来,这棵柿子树是老太太结婚时和丈夫一起种下的,几十年过去了,柿子树越长越大,老太太不愿签约就是舍不得这棵柿子树。

“原因找到了,这事就成了一半。”陈锡明说,“我们把这棵柿子树种在村委会的院子里,承诺帮老太太照顾好树,等她拿了新房再迁回新房的院子里。”

像这样的事还有许多。比如,陈锡明为一户两兄弟分房,特意联系了设计师,在同一幢房子里做了两个独立空间,开了两扇门,满足了兄弟两人的诉求。

编辑:张萧芸
中国舆情网
中国舆情网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 | 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辑:tougao@yuqingz.com 运营:operate@yuqingz.com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国舆情网观点。转载本网站原创信息请注明出处。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手机版 | 电脑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