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评: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高技术产业规模不大,但地位“关键”。现实地看,高技术产业规模在经济总量中比重不大。2016年,全球名义GDP为75.15万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增加值为11.43万亿美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为1.62万亿美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占全球GDP的2.16%。主要经济体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的是中国,占5%,其次是韩国的4%、美国的3%,德国、日本和英国的2%,其他大国都在1%以下。高技术产业创造的就业人数也很少,2016年美国高技术产业就业人数仅179万人,占就业总数的1.3%,占制造业就业的15%。虽然高技术产业规模不大,但它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通常是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行业。在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高技术产业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因此,少数发达国家掌握了高技术产业的高端环节,并严格限制技术出口和转让。
高技术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会随经济增长而先升后降。高技术产业比重与人均GDP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形”关系,高技术产业比重峰值大致出现在人均GDP20000美元左右,之后会逐渐回落。值得注意的是,“倒U形”的前半段反映了经济从低技术向中高技术部门的转换,而后半段并不意味着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走向衰落,相反,这恰恰是产业升级的过程。因为在一国进入中高收入水平后,要素成本提高将推动产业结构转向高精尖,将高附加值环节留在国内,将低附加值环节转移到低成本国家,这是转型升级提高效率的过程。因此,虽然二战后全球制造业中心经历了多次转移,但先发国家在高技术产业的很多领域仍保持着较强的竞争优势。
工业化高峰不一定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高峰。高技术产业高峰是否出现在一国工业化程度最高的时期?不一定。很多迈入高收入社会的后工业化国家,其高技术产业仍在制造业部门占很高比重。美国、英国、日本、瑞典、丹麦、芬兰等后工业化国家,高技术产业占制造业比重仍高达20%左右。这体现了发达国家主动收缩高技术产业战线、聚焦高端环节的发展策略。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高峰期,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40%左右,高于大部分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从国际经验来看,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已经到达峰值。未来随着我国进入后工业化时期,高技术产业仍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高技术产业波动远高于经济周期波动。高技术产业具有很强的顺周期波动性。从年度趋势看,高技术产业波动与GDP波动大致同步发生。对比中美日德韩五个国家2000年以来的高技术产业增速和GDP增速可以发现,高技术产业波动幅度远高于经济波动。经济周期向好时,高技术产业增速更快,但经济危机出现时,高技术产业下滑也更剧烈。
不同经济规模国家采取不同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经济规模大的国家多采取均衡战略,同时参与各类高技术产业,突出优势,兼顾其他,如美国、中国、日本。经济规模小的国家多采取专一战略,有所取舍,只聚焦一至两类高技术产业,如瑞典、荷兰、以色列、新加坡等。
当前,我国高技术产业正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能否将市场规模优势和产业配套能力转化为技术优势,是高技术产业转型的关键。总结典型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特征,借鉴其经验,对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大有裨益。
首先,典型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会经历先上规模、后提效益两个阶段。当前我国高技术产业正处于两个阶段中间的转化期。未来应持续强化技术创新,逐步从整机组装、外围零部件制造等低附加值环节转向核心零部件、品牌等高附加值环节,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其次,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适宜采取重点突破战略,以局部带动全局,逐步增强整体竞争力。发达国家大多根据比较优势实现“术业有专攻”,一个国家难以在高技术产业的各个领域占据全面优势。在同一产业内,各国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也各有分工,合作互补。因此,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更积极地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合作格局,是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最后,经济规模大的国家需要兼顾高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高技术产业有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保障战略安全,但其在经济总量中占比小,增速波动大,技术更迭快。在经济周期下行时寄望于高技术产业成为稳增长的动力,较难实现。大多中低技术产业虽然属于传统产业,但规模大,需求稳定,抗波动性强,就业人数多,对稳增长至关重要。因此,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和效率提升,对于促进经济转型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