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查询 - 标签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三农视点 > 乡村建设 > 正文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编辑:中国舆情网 时间:2018-07-31
导读: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
原标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十九大报告摘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现实出发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

优美生态环境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长期以来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恶化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但与人民群众改进生态环境质量的强烈要求还有很大距离。我们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纠正不正确的发展观念和粗放的发展方式,补齐生态环境这块突出短板,实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优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迈进。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正确处理创造物质精神财富与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关系。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重要内容和路径,必须坚持不懈地推动经济发展。同时,经济要发展,绝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和“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人民群众在享受丰富物质精神财富的同时切实感受到绿色发展带来的优美生态环境。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坚持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与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并举。目前,我国一些地区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重,生态系统受损和退化问题依然突出。要高度重视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加快水污染防治,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明显改善环境质量,使人民群众直接感受到环境治理成效。同时,要加大山水林田湖草和海洋等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地面沉降等综合治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正确处理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对全体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同时在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突出问题的新形势下,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我们要主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主动控制碳排放,落实减排承诺,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更高质量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展现承担国际责任和履行国际义务的大国风范。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单靠一个或几个国家努力并不能取得决定性成效,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与国际社会共同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国际气候制度,协同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共同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摘编自《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

责任编辑:admin
中央机构 | 人大机构 | 国家主席 | 国务院 | 政协机构 | 民主党派 | 群众团体 | 驻外机构
Copyright © 2010-2018 中国舆情网 版权所有 | 中国舆情网简介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投稿信箱:tougao@yuqingz.com 运营:operate@yuqingz.com
网站地图 | XML地图 | 手机版 | 电脑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