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甘谷:三年决战奔小康 扶到点子上 效果不一样
走进甘谷县新兴镇北部山区的柏林峪村,随处可见拉运油菜的农用车。在靠近水泥巷道的麦场上,整齐地码着油菜秸秆,一派丰收的繁忙景象。
“往年收割油菜,我们要背一大块油布上山,最后肩挑背扛下山。今年,镇村两级和帮扶工作队想办法推出了一条宽4米、长20多公里的农路,解决了村里最大的难题。”村民王连英腼腆地笑着说。
精准扶贫就是要扶到点子上。今年以来,甘谷县深入落实“一户一策”,认真分析贫困村脱贫的最大制约和贫困户的最大困难,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脱贫攻坚工作效率明显提升。
“路不好就抓紧修路,没有水就想办法通水,没有产业就动员全村人找出路。”甘谷县委负责同志说。
对地处偏远的新兴镇而言,路,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今年以来,新兴镇从补齐基层设施短板入手,先后硬化村内巷道3万平方米。同时,通过倒排工期,狠抓质量,确保3个月内打通村组道路35条,完成危房改造111户,新修村卫生室9个,新建幼儿园3所,群众在衣食住行、就医上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将逐一销号解决。
水泥路通到群众家门口,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吃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这是攻坚拔寨打基础的事。而让群众的钱包鼓起来,真正有体面地生活,则是脱贫攻坚的长远之计。
侯家沟村是新兴镇12个贫困村之一,距离镇政府12.5公里,目前仍有贫困户13户。“过去,当地以种植洋芋小麦等传统农作物为主,靠天吃饭,广种薄收。”侯家沟村村主任王全银介绍,近几年,镇里下大力气调整产业结构,全村新栽花椒1300亩左右,但由于大多为幼树,短期内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外出务工成为大多数村民的选择。
那么,在花椒、苹果等长效产业尚未产生可观收入的“断档期”,如何保障贫困群众稳定实现增收?
新兴镇抢抓全县试点推进“扶贫车间”进农村的发展机遇,主动争取,多方联系,在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侯家沟村打造“扶贫车间”,带动就业16人,预计带薪培训两月后,每人每月可领工资性收入1500元左右。
“扶贫车间,主要以吸纳贫困户为主。另外,我们还准备为6户贫困户提供公益性岗位。”王全银说,通过为每位贫困户量身定做“一户一策”脱贫计划,确保13户贫困户今年实现稳定脱贫。
“扶贫车间”打破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周期长、风险大,容易受市场波动的瓶颈,为贫困户在家门口提供了就业岗位,实现了下地务农、照顾家庭、务工挣钱三不耽误,成为各村群众竞相争取的“香饽饽”。
“脱贫攻坚,就是要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县纪委驻柏林峪村干部李贵说,前几天,几名群众拿着一份按下红手印的名单,冒雨来到村委会,强烈要求在“扶贫车间”学编织。
“扶贫先扶志,下足绣花功夫,树立脱贫光荣的导向,找对适合群众脱贫的产业,才能确保脱贫有支撑,致富可持续。”新兴镇党委书记李果香说。
在柏林峪村汽车坐垫编织培训班,带班的巩想转告诉记者,驻村干部不仅为他们请来了培训老师,还帮忙运送编织材料。“他们这么帮扶我们,我们一定认真学,学会了就能挣钱补贴家用了。”巩想转说。
干部带头实干,贫困户踊跃参与。村里住下了好干部,大事小事找工作队,在新兴镇柏林峪村已成常态。
据了解,截至2017年底,新兴镇未脱贫人口1049户4876人,涉及12个贫困村,34个非贫困村。通过精准落实一系列的帮扶措施,今年预计实现776户3590人的脱贫摘帽。
(白德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