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分”考生重回考场引热议:谁该为青春叛逆负责?
舆情要点
徐孟南,1989年生于安徽亳州。2008年高考,他为了宣传自己的理念,试图得零分引起各方重视;2018年3月25日,他再次走进考场,参加2018年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分类考试。
违规答卷想得零分
2008年,徐孟南在高考的每张试卷上违规写下了个人信息和自创的教育理念“三人行教育”。他想通过获得零分,以吸引公众对其教育理念的关注,最终考了160分,但如愿以偿地出了名。一时间,媒体频繁报道,他也借此宣传了自己的理论。
他的“三人行教育”理念,大意是老师要去引导、挖掘每一个学生的特长爱好。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学科的知识,所以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来选择他们需要修的一些课程。
一切回归平静,一晃十年。徐孟南在网上写过书,但没有引起多大反响。他开始了全国各地的打工生活,从事过制造井盖、组装卫浴和广告箱等工作,经历了结婚、生育、离异。后来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高考故意违规交白卷后,我承受了很多压力,也让父母极其失望,更错失了大学校门。”
高考后的几年,他更加关注高考“零分考生”的报道。“和我当年一样,因为年少叛逆,一时冲动选错了路。”他觉得自己有必要站出来,以亲身经历告诫后来人。2011年,他带着条幅与4000份传单,到南京、合肥等地学校宣传,用他亲身经历劝告考生,珍惜高考这次人生难得的机会,希望大家不要效仿自己。
十年后重回考场
“我想获取一个比较好的学习环境来提升自己,也算弥补当初没有上大学的缺憾。我想体验一下大学的生活。”2017年末,他辞去工作复习,平时他还要忙网上的兼职,保证每月至少4000元的收入。
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专科而不是参加6月的本科高考时,他回答:“假如我参加6月的普通高考,冲刺名牌大学,就需要更认真地复习,然后在大学深入学习。现在我认为我没有必要花时间去做这事,因为,本科也会有一些基础课程是我不想学的,而大专的课程比较少,自由度也会高一些,我可以做些其他想做的事情。”
十年之后,他再次谈到对教育体制的看法:“我一度对教育制度的反感非常强烈。但从当年到现在,我始终认为高考有它存在的意义。毕竟,它也是一个非常公平的制度,在我内心,更多的不是批判,只是希望它更完善。”
媒体评论主要反思了当前高考制度的问题,但得出的共识是,高考仍是教育阶段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且一直在不断完善。网民观点不一,部分人支持徐孟南重新回到校园,是对当年任性的纠正。但也有不少人质疑其考试动机,认为他在炒作。从当年高考答卷,再到今年备考,徐孟南都想引起社会注意,他自己也坦承这一点。
媒体评论摘要
《潇湘晨报》:十年再高考“所理解的教育”
高考纵有各色各样的缺陷,但是它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强大的正面意义。作为公民知识修养的培养体系,无疑是最有效率的机器;作为国家人才选拔的选择机制,同样是最公平的。
在没有更好的体系和机制出来之前,它无疑是当下最合理的存在,何况,它一直在修缮它的缺陷,朝着更公平的方向迈进。
《钱江晚报》:白卷考生再高考,也是一种反思
这是不是就说,问题全出在他们自己身上,与教育体制完全无关?事实也非如此。不妨想想,当年徐孟南作出这一决定时,家长在哪里,老师在哪里?或者换个角度想,当初他为什么没有去征询老师的意见,是不敢还是不愿?
无论如何,这种不信任态度,恰恰说明了教育的缺位,也说明教育体制仍需要改善。徐孟南对教育不满,并非没有合理性,只是他选择的反抗方式错了。就这点来说,徐孟南今天再度走进考场,何尝不也是对教育的一种反思。
《北京青年报》:请给徐孟南一点掌声
徐孟南重返考场,未必就是对自己此前就教育体制表示的态度的全盘否定,具体他心里怎么想,究竟源自何种动机,外人恐怕很难知道,而只能是猜测。但有一点应当可以肯定,他这次决心参加高考,最大的动力是源自对知识的渴望。
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不论到什么时候,不论从事哪种行业,一个人若想做出相当的成就,并以此安身立命,不具备足够的知识肯定不行。不管徐孟南在高考中能否取得理想的成绩,大家都应该给他一点掌声。
网民观点
@登报通:人生任何时候都可以重新来过,加油。
@占卜师南希:只有读过书才能说读书无用,但当真读了书,会发现知识的天地真是浩瀚无边。
@啦啦的小牛:人生之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自己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当时即使有人苦口婆心地教育又当如何?会乖乖高考吗?不要说“如果别人怎么样,自己就会怎么样”。错了就改,人生照样精彩。
@倦花飞_kzk:考前就主动联系媒体,还是想引起关注。跟之前考零分的行为,异曲同工。
相关舆情热点回顾
那些故意考零分的考生:
蒋多多,2006年河南南阳应届高中毕业生,高二时开始抵触高考,高考时故意违规答卷、写文章表达不满,最终高考总分为114分,一时成为新闻人物。事后辗转河南、山东求职未果,感叹“找工作真难”。
陈圣章,2007年湖南浏阳考生,在高考中故意不答题,交白卷。之后几年,他陆续在博客和论坛中发表“质问教育局”和“高考改革方案”的帖子,但最终淡出舆论视线。
吉剑,2008年云南镇雄考生,试图故意考零分。因为答题时“闲着无聊”,胡乱做了些题,最终总分168分。之后从事装配工、防盗门销售、软文写作等工作。
舆情点评
十年之间,徐孟南打工、成家、离异,虽然他自称“不觉得后悔”“路没有白走”,但他终于再回到考场,报考大专,还四处劝学。
无论他是否承认这是“浪子回头”,都值得鼓励,这个选择本身就说明了教育、高考的重要性。诚然,我们的教育制度不够完美,但改革也从未止步,如今的高考已经不再是独木桥,职业教育正在迅速发展。这就是说,无论社会怎样变革,知识都是绝大多数人改变命运的惟一途径,读书无用论站不住脚。
徐孟南自称受到韩寒《通稿2003》的影响,但不知他是否读过韩寒另一本《零下一度》。这本书的后记中,出版社的编辑就曾劝道:“韩寒三思,与韩寒情况类似的同学三思,以韩寒为榜样的同学更要三思。”
今年年初,韩寒写了一篇题为《我所理解的教育》的文章,他少年时代也曾经讨厌高考,如今则对高考有了新的理解——学校和高考,是最公平和最有效率的;有文凭只是开始,但它也是人生的标配。
当然,我们无法苛责青春期的叛逆认知,但应当反思,是否可以尽可能地化解叛逆,或者至少不走极端。
值得注意的是,徐孟南说:“如果当时有人劝我,我一定不会考零分。”
这句话乍看起来有推卸责任的意味,可回看他和那些“零分考生”的学生,几乎都有点小才华,比同龄人思维更活跃,都经历了学习退步、偏科、厌学的过程。面对高中的课业压力,个别学生不能很好适应,老师和家长也可能“顾不上”,一旦学习或生活出现落差,他们很快被边缘化,加之自恃与众不同,就加重了叛逆心态,最终反映在行为上。
因此,学校和家庭有必要重视起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沟通引导。
在徐孟南等“零分考生”的问题上,关注点除了动机和对错,我们更要思考深层原因。
相关文章: